从市中心沿莲石路西行,至与五环路交汇处路北,一片典雅的灰色建筑群,宽敞的门区中央一笔架形巨石,上书七个大字:北京市京源学校。进入校区,穿过群楼环抱的中央花园,镶嵌在主楼墙壁上的一行醒目标语映入眼帘:“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而工作!”它是这所学校的誓言,传达着京源人对教育目的的理解与追求。
北京市京源学校是一所贯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集中学、小学、幼儿园于一体的学校。学校放眼于3—18岁这样一个人生发展阶段,进行系统而连续的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努力解析从幼儿到青少年时期人的发展与幸福的密码,希望用良好的教育影响人的一生。
京源学校经历了由《科技艺术教育特色项目建设》到《构建多元特色项目,实现学校整体发展》再到《中小幼有效衔接的育人模式》的特色定位过程。它是学校对特色建设的思考不断深入、思路日渐清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京源学校“全面发展观”,并不断丰富和成熟;特色建设的目标更加清晰明确;特色建设的实施方案不断趋向成熟;学校文化得到全面提升,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构建了以高中为龙头,中小幼有效衔接的育人模式。内容包括:构建以学生成才为终级目标的中、小、幼各具特点又相互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服务社会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为重点,构建有效衔接的德育内容体系,创新德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多元化选择性需要的课程体系,以特色课程,培养有特长的学生;整合课程、教师资源,构建跨年级选课、优秀学生跳级,初三学生推荐直升本校高中以及建立初高中六年一贯制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师队伍。
课程是学校教育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最重要的载体,是学校特色建设的核心任务。构建中、小、幼各具特色有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是京源学校课程建设的目标。
学校以培养深厚的人文、科学素养和有利于特长形成为目的,结合京源学校师资实际,以阅读、美术、音乐、外语、科学为重点,开发一批中、小、幼相互衔接、连续培养的特色校本课程。
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培养重点,打通初高中课程设置、适度调整课程先后次序、建设初高中相互衔接的综合培养课程体系;整体设计初高中一体化连续培养班级的课程和活动,包括综合试验班、外语实验班、美术特长班、音乐实验班,适当缩短中考复习周期,初中阶段开设高中先修课程;初高中教师实现六年大循环制度;建立了中小学大教研机制:初中老师到小学高年级兼课,探索小初衔接经验。
以“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为依托,探索自主发展模式。发挥中小幼一体化组织结构优势,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选拔和培养实践经验。充分利用各成员单位的优势软硬件条件资源并进行教育开发,积极探索跨部门、跨学科、跨学校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工作体系,成立“京源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协作体”,整合学校、社会和社区资源,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学习的环境和条件,建立合作、系统培养创新人才的长效机制。
京源学校课程建设三项原则:第一,关注“全人”。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宽广、深厚、坚实的基础,德才兼备,人文与科学素养并重。第二,关注差异。以丰富的课程满足不同发展潜质学生的选择性需要,以特色课程和特色社团,培养有特长的学生。第三,关注衔接。发挥中、小、幼一体的优势,体现基础教育各学段相互衔接的连续性和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