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整体发展定位对位于京西地区的石景山提出了“全面转型、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将石景山区定位为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职能中心、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娱乐中心。石景山教育将以全面推进、重点突破、质量提升、精细发展为思路,在科学发展上下功夫,建设高品位的教育环境,营造高品质的教育生态。到2015年,以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协调、创新发展为目标,全面提升区域教育现代化水平,初步建成学习型城区,使石景山区教育总体实力居于北京市较高水平。
打造优质教育集群 培养知名教师团队
叶向红主任表示,石景山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整体目标
全区基础教育
综合满意度达到85%以上
◆到2015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学率达到95%,建立覆盖全区的0-3岁早期教育指导网络;公办性质幼儿园的比例达到65%以上。
◆到2015年,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0%;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以公办学校为主接受义务教育;在有条件的学校实施小班化教学;全区所有小学、初中办学条件主要项目达到北京市办学条件标准的要求。对残疾儿童实施早期干预,延伸特殊教育至高中阶段;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
◆到201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9%以上;建设以优质高中为龙头的基础教育集群;打造北京市优质品牌高中。
◆到2015年,区属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人。高职专业在校生规模达到1000人。从业人员职前培训率达到100%,在职培训年参与率、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北京市规定水平。
◆到2015年,50%以上的社区初步成为学习型社区,30%以上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初步成为学习型组织,30%的家庭初步成为学习型家庭。
■人才保障
培养10到15名市区知名校长
培养100名学科领域知名教师
完善“名校长成长工作室”的培养模式,选拔、引进优秀教育管理人才走上学校教育管理重要岗位。积极凝练和推广优秀校长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成功办学经验,建立“校长奖励基金”,营造有利于优秀校长成长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力争到2015年培养10-15名在市、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校长。
建立以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名师体系,完善名优教师的管理和培养机制,发挥名优教师示范引领作用,搭建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培养100名具有高尚师德修养、先进教育理念、厚实专业功底、开阔国际视野、具有教育研究和教育创新能力,在学科领域里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教师。
努力开辟国际培训渠道,鼓励和支持骨干教师、优秀校长到境外学习、进修、考察,锻造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能与世界先进教育进行对话的人才。
■重点举措
学前教育:建成2到3个一定规模的教育集团
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依托社区、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到2015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学率达到95%,学前教育财政性投入在教育总投入中的比例逐年提高。建立覆盖全区的0-3岁早期教育指导网络,保教结合,促进科学育儿。突出公办园的引导与示范作用,公办性质园的比例达到全区幼儿园总数的65%以上。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等形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优质平价服务。依法保障新建改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未按照规划建设幼儿园或建设不合格的房地产项目,政府有关部门不予验收。合理规划、改善全区幼儿园布局,支持实验幼儿园、区第三幼儿园、师范附属幼儿园等现有幼儿园的改扩建,推进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工程。扩大西部地区学前教育机构数量,进一步满足西部地区学前教育入园需求。培育、引进区内外优质幼儿园,打造石景山区学前教育知名品牌。到2015年,通过优质园承办新园、托管薄弱园、举办分园等形式,形成2-3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学前教育集团,带动全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义务教育:打造3到4所在全市有影响力的优质中小学
以申报和承担“推进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验项目为抓手,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结合区域大调整、大开发、大建设的进程,优化学校布局,打造3-4所在全市有一定影响力的优质中小学,在东、中、西部地区形成不同发展形态的优质教育资源。到2015年,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率达到85%以上。扩大东部地区京源学校、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等优质学校的集群办学辐射面,带动相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发展;在中部地区建立义务教育中小学校有机衔接的若干优质学校集群;在西部地区培育、引进特色鲜明的优质小学和初中。全面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实施现代化中小学建设项目。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通过教育集群发展,逐步推行学校互助联盟,建立骨干教师交流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加大校长队伍建设力度,培育、引进高质量的教育管理人才。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依据北京市中小学教育质量标准开展教育评价和督导监测。在绿色教育理念引领下,深入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明确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引导家长和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
高中教育:打造优质高中,形成中小幼一体化教育集群
发挥优质高中在特色办学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加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培育、引进优质高中教育品牌资源,不断扩大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强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各高中学校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和学校文化,彼此之间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组建专家团队,为学校特色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积极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试点建设工作,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拓展性学习提供资源支持。
加强普通高中与对口学校的联系,形成以优质高中为龙头,统筹引领区域内初中、小学和幼儿园一体化发展的、各具特色的基础教育集群。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整体提高区域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设生涯规划和领导力培养课程,加强研究性学习和实践课程,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高中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创新实践意识。不断提高公众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满意度。
依法支持高中与国外知名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合作办学,办好国际部。鼓励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积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支援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继续办好内地少数民族班。
职业教育:建设一批服务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的骨干特色专业
以石景山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为契机,统筹区域高校、科研院所资源,扩大中等职业学校规模,推进石景山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不断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构建适应区域文化创意、高新技术、商务服务、现代金融、旅游休闲等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体系,建设一批为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服务的骨干特色专业。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满足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深造和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CRD)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构建校企沟通机制和合作平台。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实验实训设备现代化水平,提高使用效率。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就业、转岗、再就业、提高、拓展培训聚集一体,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实现职业教育与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CRD)建设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区域职业教育品质和内涵的全面提升。
民办教育:着力打造2到3个民办教育品牌
将区域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学习型城区建设纳入区域发展规划,以社区为依托,以资源共享为手段,加快发展早期教育、老年教育、妇女教育、来京务工人员教育和社区教育,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培育社区教育示范街道和示范社区。充分挖掘企业、行业资源优势,为企业在职人员提供岗位培训,为转岗、失业人员提供职业培训。完善石景山学习网建设,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打造现代远程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取得更大突破。推广石景山市民终身学习注册登记制度,建立侧重于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评价机制。加强社区教育专兼职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社区教育和学习型城区建设工作水平。建设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好的学习平台,逐年提高社区教育培训规模和质量,形成全民学习并具有区域特色的学习型新城区。
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规范管理办法和执法工作机制,健全民办教育行业自我管理机制,逐步形成政府管理和行业自律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推进优秀民办学校集团办学、特色办学,积极引进优质资源,着力打造2-3个民办教育品牌,提升区域民办教育知名度。规范非学历培训市场秩序,充分满足社会多元化教育需求。
育人模式:试点推进中学生领导力培养和生涯规划课程
在绿色教育理念引领下,围绕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的教育序列。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深入开展“德育主题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完善学校、家庭、社区协同合作的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整合市、区德育资源,以“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开发与应用”活动为平台,健全德育实践体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强化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主义公民素养。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构建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具有区域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完善校本(园本)教研制度和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推进绿色课堂改进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开展中小学生综合素养培育项目研究,试点推进中学生领导力培养和生涯规划课程。持续推进导师制工作,推动个别化育人模式改革,挖掘个性潜能,为每一名学生发展搭建平台,全面提高育人水平。
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ESD),争创“国家可持续发展教育示范区”。进一步明确教育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时代功能,培养青少年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学习能力、科学知识、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在素质教育中强化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强化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文化多样性等教育内容。
□文/本报记者
张晓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