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石景山的教育发展,不得不提的就是绿色教育。如今,绿色教育已经成为石景山的区域教育形象。
北京市教委主任姜沛民曾对石景山的绿色教育给出过一个形象的比喻:绿色教育就像一块巨大的绿色草地,小朋友们能够在绿色的草地上尽情快乐地玩耍、学习。
对于姜沛民主任的这个比喻,石景山区教委主任叶向红非常认同。她说:“石景山就是希望通过绿色教育改革实验,打造一个自然和谐的教育生态,让学生愿意上学、喜欢老师,认为校园生活是快乐的、有意义的。”
与大学合作 共建国内首个绿色教育实验区
在大家的传统印象里,位于北京西部的石景山区是一个重工业区。然而随着2010年年底首钢搬迁,石景山区从传统重工业区转型到绿色、生态、文明的休闲文化娱乐中心。区域的转型发展,给石景山的教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教委主任,叶向红对本区教育提出明确要求:“要打造高品质的教育,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发展”。2010年,她找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周作宇,希望从大学寻找智力支援,对石景山区校长培训、学校文化改进、教师培训等方面提供便利。然而,周作宇部长的一句话点燃了叶向红心中关于教育的激情:“我们可以深度合作,一起为基础教育的变革做一些事。”两人一拍即合,开始讨论合作方向。当时,绿色经济、绿色大学、绿色学校等概念频出,这给石景山与北师大的合作提供了很大的启示,双方共同商定:“我们不妨把绿色概念引入教育,来一场绿色教育改革实验。”
在提出绿色教育改革实验的意向后,叶向红对绿色教育这个词进行了深度地揣摩和思考。绿色教育究竟是什么呢?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绿色的呢?她搜罗了网络上关于“绿色教育”这一词条的相关信息,但当时的搜索结果几乎为零。“也就是说,我们将成为国内绿色教育的先行者,没有太多的样本可以参考,这个教育改革实验必须要像小马过河一样,试过才知水流深浅。”
尽管心存忐忑,但当时一篇教育杂志上看到的一句话点醒了她:“教育应收获绿色的教育质量,而不是牺牲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叶向红说:“在当下,很多教育现象是背离学生身心发展的,是不能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作为负责任的教育人,我们必须有所担当,提出教育存在的偏差,朝着应该的方向尽力改进。”
而绿色教育就为石景山的区域教育发展给出了前行的方向。2010年1月21日,石景山区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共建的“石景山区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正式启动。北师大选派出63位优秀的教育专家,围绕不同项目开始绿色教育改革实验。
校园文化成首块试验田
学校须让学生感到快乐
事实上,石景山区推行绿色教育是有良好的基础的。该区是北京市较早加入可持续教育发展项目的区县之一,区内多所学校都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探索出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在绿色教育实验推行初期,叶向红查阅了大量绿色教育的资料。“绿色教育缘起于国外,大多停留在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层面。而我们所提出的绿色教育则是一个更为广阔的概念。”在给区内教师做培训时,叶向红对绿色教育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只要符合教育规律的、科学的教育就是绿色教育。绿色教育不是为了贴标签,而是要引导大家去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符合教育规律。” 在她看来,绿色教育作为一种隐喻,可以理解为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终身幸福全面发展的教育。
作为一个外延很大的理念,绿色教育究竟如何落地?“我们需要绿色的课程、一批懂理念的教师,还有一批愿意加入实验项目的志愿学校。”叶向红说,绿色教育改革实验是一项行动研究,不能停留在理念层面,必须有抓手。
在与北师大的相关教授反复研讨后,学校文化改进成了第一块试验田。6所中小学、1所职业高中、2所幼儿园成了首批加入实验项目的志愿学校。北师大的专家来到学校,反复与校长、教师研讨,选定每个学校的特色和文化建设点。两年的时间内,每所学校有效梳理出了自己的办学文化精髓:京源学校提出真善美核心思想文化;北师大励耘实验学校构建了“励精图治 勤奋耕耘”的励耘文化体系,并开发了五色课程;爱乐实验小学与中央音乐学院合作办学,提出“生命因我而动听”;古二小则提出了“微笑伴我成长”……从这些校园文化建设的点上,石景山区域内学校的品格逐一凸显。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石景山强调“要给学生快乐、有意义的校园生活”。叶向红希望区域内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快乐地主动地学习,而不是强加于他。八角北路小学是一所以鼓号队为特色的学校,之前已经小有名气。但叶向红却委婉地向校长提出建议:“音乐是要让人由内而外快乐的,不能从外界强加给孩子一个乐器,不能让孩子因为技能的训练而练木讷了。”叶向红的建议让学校醍醐灌顶,校长开始意识到教育是要让孩子焕发天性,学校随之提出做“灵动的教育”。
课堂成改革主阵地
研发绿色课堂指标
继试点改进校园文化建设项目之后,石景山又从师德建设、课堂改进、优秀师资培养等方面入手,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合作并全面推进绿色教育。其中,绿色课堂改进成为最重要的一项。
“课堂不变,一切都是浮云。”据叶向红介绍,石景山选取了12个学校参与绿色课堂改进项目。项目通过北师大专家团队和石景山区中小学教师教研部门的合作,致力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形成石景山区基础教育绿色课堂指标。在此基础上,探索绿色课堂模式,改进课堂教学的品质。目前,北师大方面成立了6个学科专项组,深入12所项目学校的语数外三个学科,展开课堂改进行动。
在北师大中学数学组的绿色课堂观察评价表上,记者看到其中有很多具体的课堂评价指标。比如学生提问的有效性、学生提问的参与度等。石景山区教委基教科科长张树升告诉记者:每个组都针对学科特点,研发设计了不同的课堂指标。
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是绿色的呢?叶向红给出了一个通俗易懂的解释:“我们不希望用所谓的维度去量化绿色课堂的标准,但我们希望老师能真正领会到绿色和非绿色的课堂的区别。在绿色的课堂上,教师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帮助者和引路人。”
绿色教育成区域教育形象
绿色课程将推向更多学科
从学前教育到基础领域教育再到职业教育,从直接作用于学校和教师的项目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生涯规划及领导力培养项目,可以说,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绿色教育已经覆盖到了石景山区全区的中小学校。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教授们说:“石景山的绿色教育已经在路上了,而且显现了初步的成效。”
但叶向红清楚,要想让绿色教育达到真正的美誉度,还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教育是一件急不得、恼不得的事,要先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
明年,绿色教育改革实验将结束为期三年的第一期探索。之后,石景山区计划与北师大继续深化合作,扩大、推广绿色教育成果,启动全区整体学校文化建设年,推动提升学校整体特色化发展,同时将绿色课程标准推向更多学科。
□文/本报记者 冉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