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首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的东城教育辉煌不断,发展至今天,充满智慧的东城教育工作者继承传统,开拓创新,走出一条精品特色之路。在这条路上,无数充满智慧和前瞻的经验做法,在北京乃至全国产生深远影响。本版精选部分亮点做法,以飨读者。
“学区化”管理缩小校际差距
如何减小校际间差异,实现整体发展是东城区多年来的工作重点之一。2004年,东城区进行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益尝试,学区化管理与校区化建设应运而生。按照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分布状况和行政区划,以街道为单元划分若干学区,每个学区都有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为原则,学区内校际间结成联盟,共同开展教研、科研、考研等的一体化研究,加大对普通校的扶持力度,实现学校设施设备资源、课程资源、人力资源共享。
目前,东城共有8大学区,实现学区制管理全覆盖。市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一大批优秀教师在学区内、联盟校间跨校流动,使更多的孩子在名师的培养下健康成长。建立了包括东城区小学课程资源中心(史家小学基地)在内的东城区重点学科实验室,供学区内学校共同使用,提高了硬件资源及课程资源的使用效益。
此外,在各个学区内,东城区又推动有差异的学校结成对子,组建深度联盟,至今已有20对联盟校。在联盟校的基础上,在条件适合的两所学校实施“一长执两校”制,实现“一个校长(书记),两套班子,整体设计,组团发展”。东城区先后在北京二中——二中分校、史家胡同小学——东四七条小学、西中街小学——北新桥小学、新中街幼儿园——东棉花幼儿园开展探索。2010年,东城区尝试“大年级组制”,探索同学段不同学校之间的带动机制,实施同师、同课、同年级课表联排策略,切实缩小校际差距。2011年,启动“校区制”试点,建立了汇文校区。
东城首创“蓝天工程”博览课
为了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05年,东城区“蓝天工程”作为一项“政府主导、科研引领、分步实施、学生受益”的重点创新工程正式启动,此后以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为依据,在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了地方课程——“蓝天工程”博览课。该课程通过集体组织、家庭亲子等方式,让学生走出教室这个小课堂,走向没有围墙的社会大课堂,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形成全新的课外活动管理新模式。
“蓝天工程”实现了学校和现有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打破校际和区域界线,目前已经形成一个拥有500余家资源单位的资源库,搭建一个区域性课外活动管理信息网站,推出一本200家资源单位签约的课外活动手册,制定一套完整系统的适用于中小学生的评价体系,设立一个组织、协调、指导、服务的专门机构——东城区青少年课外活动指导服务中心,最终为中小学生创设了一个涵盖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经济等各种项目,互联互通、开放的活动平台。
“蓝天工程”启动至今,已有近400余万人次学生享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乐趣。“蓝天工程”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北京市在总结推广“蓝天工程”的基础上,启动了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工作。目前,东城区正在探索实施“教师的蓝天工程”,及“学生教育计划书”的研发工作。
“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公益讲国学
2007年9月,北京大学教授李中华在国子监彝伦堂面向社会群众讲授“《论语》与文明”一课,由此,依托北京大学国学人力资源与国子监、孔庙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优势的东城区“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正式开讲授课。“大讲堂”以公益性为原则,向在国子监参观的市民免费提供听课服务,满足市民文化服务需求。
“大讲堂”每两周举行一次,内容涵盖历史、艺术、文学等传统文化,提高市民文化涵养和文明素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民族的、大众的、权威的国学文化学习搭建平台。
“大讲堂”自启动以来,已开展了79讲,近5000名市民报名听讲并从中受益,十余万人次在网上进行了学习。2009年,“大讲堂”被评为北京市首批“市民学习品牌”。
“学习e网通”搭建网络教育高速路
2010年6月,集学生自主选课、教师研修、家校沟通互动、市民学习、教育管理为一体的信息化工程“学习e网通”网络平台正式开通。“学习e网通”是一条信息高速公路,东城区所有学校都在这条网络高速路上融会贯通;“学习e网通”是东城优质教育服务平台,学生、教师、家长及市民都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者和受益者。
借助“学习e网通”平台,东城区开展干部教师培训、学生学习共同体活动、家校沟通、数字德育、学区教研等活动,同时进行远程教育研究,搭建家校沟通新模式,通过教育信息化探索破解教育难题的机制与模式。
优质教育资源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土壤”,东城区积极引进、开发优质教育资源。目前,东城区建设中小学精品常态同步课程资源已达816学时,引进全国特级教师优质课程资源634学时,建立初、高中化学、物理数字仿真实验363个,搭建校外网上学习共同体74个,为全区师生提供全学段完整的精品网络学习与研究资源,有力促进全区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
3000万元奖励优秀人才
2011年9月,东城区启动“教育家成长工程”,并以“时代呼唤教育家”为主题举办论坛。这是东城在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中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努力推进一线校长、教师走近教育家,最终成为教育家的进程。
据了解,东城区计划到2015年,造就15名左右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教育家式的校长和30名左右在北京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名师,从而激活人力资源,实现优质骨干教师资源共享。除此以外,东城区为了加大干部教师培养、交流力度,健全师德建设和专业化发展的长效机制,深化名校长、名教师工作室建设,由名校长、名教师主持工作室工作,普通学校的校长、教师作为工作室成员,在名校长、名教师的带领下实现快速成长。
东城区深入实施“621”骨干教师引领工程,通过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区级骨干教师分别跨校带6名、2名和1名徒弟的方式,发挥名师、名校长辐射作用,带动区域干部教师的共同成长。目前,全系统有教职工13494人,其中专任教师9592人,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1415名,骨干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总数15%,市、区级骨干教师所在学校的覆盖率达到96.7%。
为了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优秀人才扎根东城,2012年东城制定《教育系统优秀人才奖励办法》,加大表彰力度,将原先设立的2500万元教育专项奖励资金追加至3000万元。
小学内尝试开设幼儿园大班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为了促进东城区学前教育事业优质和谐、健康持续发展,有效缓解当前存在的“入园难”问题,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2011年,东城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4)”正式实施。“计划”推进过程中,以“广覆盖、保基本、促优质、可持续”为原则,构建“覆盖全区、布局均衡、优质多样、特色鲜明”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2011年,7所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光明幼儿园朝阳分园、永建里小区幼儿园、永定门幼儿园、崇文二幼分部、东四五条幼儿园分部、大方家回民幼儿园分部、魏家幼儿园)顺利完工、先后启动,增加新生学位700个左右。同时,通过内部挖潜扩大学位300个左右,总计增加学位近1000个。
今年,东城区还陆续对5所幼儿园进行改扩建工程,力争经过三年的努力,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6-18所左右,幼儿园总数达到60所左右,最大限度地缓解幼儿入园难问题。东城区在扩大园所规模的同时,注重创新机制,探索名园办分园、小幼衔接园、品牌输出园及托管街道园等灵活多样的办园模式,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作为跨区输出优质品牌园,在弘善地区建设的光明幼儿园朝阳分园最近开园。景山街道魏家幼儿园将交付北京市一幼托管,通过街道园与市立园合作办园这一新模式的尝试,将从根本上改善办园条件,加快街道园办园水平的提升。
为了使孩子在幼儿园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小学校园生活,东城区教委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打破以往单向衔接的方式,在前期调研、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小幼一体化衔接”办学模式。依照一级一类幼儿园标准改造小学办学设施,开发衔接教育课程,将幼儿园的大班附设于小学校内。儿童接受的是正规的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教育,同时可以直观感受和体验小学生活。2010年,大地实验园幼儿园与花市小学合作开办“花市——大地幼小衔接班”。去年10月,东四五条幼儿园分部与雍和宫小学幼小衔接班也正式开班,为东城探索该模式注入新的力量。
12.3亿元“武装”校安工程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实施方案的通知》,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防灾减灾措施、师生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自2009年起,东城区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改造面积达到34.9万平方米,涉及83个校址,工程总投资12.3亿元。一大批重点建设工程的稳步推进,使办学环境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东城区还将“校安工程”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在建设安全校舍、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适时将学校特色、办学理念等,以墙饰、雕塑等艺术方式呈现出来,实现潜移默化的环境育人。
东城智障生将获中职毕业证
2011年9月1日,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首届中职课程班开课。这是特教学校与东城区工美附中、国际职业教育学校以合作办学方式,对残疾学生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有益尝试,也是北京市首个对智障学生发放中职毕业证的合作项目。
课程班将对残疾学生开展美术、烹饪、园林等中等职业教育,合作校将就课程、授课方式、课标、教学内容和师资等进行多方长期合作。
东城区历来重视特殊教育,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学校为主体的特殊教育格局,加大了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面向残疾学生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新机制,加强了随班就读学校各学段的融通,最大限度地服务残障儿童完成义务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文/本报记者 李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