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学术性高中”建设培养学生学术素养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校长 果淑兰
未来10年,我国经济和社会都将面临向内涵式发展转型的艰巨任务。与此相应,教育界也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即将什么样的教育带到未来,如何将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国际化视野和开拓上进精神的新一代?作为北京市的优质高中校,我们理应率先探索并付诸实施。我们所思考的问题不应仅仅是一所学校的生存与竞争问题,而是为了未来美好社会的发展,高中教育应该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应该为未来几十年后的社会发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等问题。
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逐渐由高等教育入学准备,转变为培养不断变化社会中高素质的公民。这意味着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而且要同样重视包括学习兴趣、成就动机、批判性等在内的非认知能力的培养。
提高教育质量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共同的目标,但是,显然我们过去对教育质量的追求与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有不同的地方。从2000年起,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发起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在三个领域中评估15岁学生的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及科学素养。该评估反映了当今世界对教育目标的集中体现,即基础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这样,对教育质量的追求最终落脚在素质和素养的培养上。可以说,今天的高中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根据某一任务要求,获取、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反思、批判、综合、建构的能力以及持续不断地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进行自我组织学习的能力。这些能力背后,是学生对周围世界的理解,是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以及运用合适的工具和概念去探索和解释周围世界的能力,而这些恰恰就是学生所具有的基本学术素养。
从2001年始,我校已进行了10余年的学习型学校创建,在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品质提升方面有了很好的基础。进入“十二五”以来,我们秉承学习型学校的理念,提出了建设学术性高中的战略构想,并成功立项国家级课题“学术性高中的内涵与实践研究”。我们通过两个主要的途径实施我们的“学术性高中”建设。一是提高教师的学术能力,将教育、教学过程的探索建立在学术研究结果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高教育教学改革的科学性,逐步引领教师朝着教育专家的方向发展。二是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使学生受益于基本的学术素养教育。让学生在北京市第十一中学毕业后,仍然能够用他们所获得的分析能力、高成就动机和良好的学习策略来处理和理解周围的世界。这两方面的工作通过“学术性高中”建设联系在一起。围绕“学术性高中”建设,将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以“学术性”的要求进行改革,提高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提高他们课程建设和评价方式改革的能力,以学生的成长为根本,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实现学校改革与创新发展,让教育变成有灵性的、充满探索乐趣的过程。
我们深知,这样的转变是教育发展的方向,对我们的勇气和专业性都带来极大地挑战,但是,我们也非常有幸成为这种转变过程中的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