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孩子发展良好方式成家长最大困惑
广东省妇联、广东省家庭教育研究会联合南方网等各大网站,对“当前家庭教育家长十大困惑”进行调查。网民访问页面人数达20多万人次,总投票数超过25万。近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什么才是孩子发展的良好方式”成为大多数家长的“第一困惑”,得票数近七成。
这一困惑是如何产生的?如何破解这一困惑?记者近日采访了众多家长和教育专家。
探因“名校崇拜”是困惑主因
“我认为孩子发展的良好方式就是让他快乐成长。但现实中却做不到。我儿子上小学后,每天睡觉的时间越来越少,因为他必须按时完成各科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否则拿不到小红花还要被老师批评,这会给他带来不快乐。小学三年级前,周末还可以让他去学习乐器或郊游,四年级开始学习乐器的时间被上补习班代替了,因为相当多的‘优等生’都上补习班,如果儿子学习成绩跟不上,小升初时考不上好初中,将来就考不上好高中,最终也不可能考上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将来前途未卜,孩子和家长都不会快乐。所以,他现在每天学习近十个小时,常会累得发脾气,但每次能尝到考好成绩带来的些许兴奋,我不敢说他过得快乐。”张女士这样描述自己儿子的成长情况。
记者采访了广州部分小学和中学的家长,家长普遍反映孩子学习压力大,超出孩子承受的范围。但在当前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单凭家长的力量似乎还不足以为孩子寻找到一条适合他们发展的方式。绿翠中学一名初三家长说,女儿由于看书用眼过度,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始戴眼镜,有时候放学回家想看一下电视,但一想到她马上就要中考,家长不得不催促她去学习。“孩子根本就没有空余时间”、“孩子很可怜,每天压力都很大,晚上写作业几乎都要到12点”。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到很多这样的声音。
记者了解到,争夺“名校”资源导致很多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这种情况在广州尤其普遍。补习班的教学进度比学校超前,难度也更大,因此在学校上课的时候,很多老师以为所有学生都通过其他途径掌握了书本的某些内容,上课对这些内容不会认真讲解,使得没有参加补习的学生成绩掉了下来,为了不让孩子落后,家长们又让孩子上补习班,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有家长质疑:孩子将来考上了好大学,就一定能快乐一生吗?但现在的事实是:从孩子上小学甚至更早开始,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就直奔“文化教育”主题,几乎忘记了对孩子进行人格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等等。
出路走出困惑要靠家长智慧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麦志强:计划生育导致孩子的稀缺性,教育市场抓住家长的心理大办补习班,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最适合孩子的方式才是最好的方式,家长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征来培养孩子,主观规划孩子的未来是错误的,建议家长都看看《病梅馆说》。家长要学习充实自身的教育科学知识;学校要主动承担责任,引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社会要对误导性的舆论进行净化环境,如“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说法。
学生家长刘女士:产生这种困惑的原因是现在的教育模式与家长对孩子的期待不一致。现在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评定标准单一,不能很好地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应这一种模式。比如有一些男孩子,动手实践方面很强,但是学习成绩不好,在学校里老师还是按照成绩好坏来奖罚一个学生,他的特长就不能得到发挥。再比如,以前有“奥数加分”这一个政策,一些有数学天赋的孩子自然在这一方面会有优势,但本来数学不好甚至对数学不太感兴趣的孩子,为了“加分”也被逼着去学数学,非常痛苦。高分数意味着能进一所好学校,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也意味着他们将失去一些他们这个年龄本应有的快乐和轻松。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师张红:作为家长不能改变这种教育模式的现状,但是我们可以在这种模式下去做一些方法、技巧上的改变。例如,孩子去参加补习班不一定要全科都补,要有针对性或者是补习他们感兴趣的课程。虽然学习任务很重,但我还是会经常鼓励孩子上完课后去锻炼身体,也会利用假期带他出去旅游,接触一下社会,多跟他做一些交流。中国教育模式在几年内不会作出很大的改变,但是作为家长,我们还是可以调节一下孩子学业繁重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