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负责,不会就问,不能逼自己,要兴趣学习,向自己的人生目标发展,不要忘了自己是谁,时刻清醒,为自己努力奋斗加油。”这是一个15岁的艾滋病少年鹏鹏(化名)写给自己的人生鼓励。
出生于山西运城的鹏鹏因母体传染,在9岁时被查出患有艾滋病,随后被送往山西省临汾市传染病医院进行治疗。就是在这所医院,鹏鹏遇见了与他同病相怜的伙伴。
第25个世界防治艾滋病日前夕,记者跟随当地志愿者,探望了鹏鹏和他的朋友。
从临汾市出发,向东15公里,一个叫“东里”的小村落,是这些孩子长年生活、学习的地方,也是目前中国唯一一所专门接收艾滋病学生的学校“红丝带学校”。
“这个学校是2006年医院专门为这里收治的艾滋病患儿开设,孩子们不能因治病而被剥夺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学校负责人刁士琦介绍,当年鹏鹏作为第一批学生而入学。
在宿舍里,记者见到了鹏鹏。宽敞明亮的房间并列摆放两张单人床,叠放整齐的衣服、被褥安静地躺在那里,老掉漆的桌子上摆放着洗漱用品、药品,阳光照射下两盆植物绿意正浓。
为方便管理,学校在每个孩子床头贴了一张爱心卡片:“姓名鹏鹏;开始用药时间2006年4月;人生格言:学习要温故而知新;服用药物拉米夫定(150mg)齐多夫定(100mg)奈韦拉平(200mg)。”
与其他学生不同的是,鹏鹏床上没有各种玩具,而是多了一张题为“为自己负责”的时间表,早晨五点起床锻炼,上午下午要看书、写作业。“男儿不长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我不想做井底之蛙。”为充实自己,鹏鹏将读书安排为每日“必修课”,《苏菲的世界》、《平凡的世界》是他的最爱。
面对这群特殊的学生,负责心理辅导的老师李军注重细节关照,“希望通过激发他们追求梦想的渴望,享受奋斗的过程,同时学会遵守社会规则,健康、快乐地成长。”在李军眼里,鹏鹏的成熟在意料之中。
“妈妈在鹏鹏小的时候就因艾滋病去世,长年和爸爸相依为命。”在被送到医院治疗后,爸爸的尿毒症却愈发严重,本该无忧无虑的年纪,鹏鹏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为了给爸爸补充营养,他每次回家都选择最省钱的方式。
生活的艰辛并未让这个少年却步,谈及未来,鹏鹏说希望长大后当一名记者,“记者分好多种,我喜欢做拿相机的记者,可以去许多地方,看那些令人沉醉的美景,古老的画儿,走访山川。”
在与记者交谈中,鹏鹏提到了霍金、李小龙,“他们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敢于坚持自己的梦想,希望能成为像他们一样有成就的人。”(作者 范丽芳)
(中国新闻网 作者 范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