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了8年,4所普通的农村校焕然一新:教师专业素养迅速提高,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健康成长,4校形成共同文化的同时,走出了各自特色发展道路,综合考评名列昌平区前茅。
在北京市教委基教一处和市教育学会初中研究分会推动下,“走内涵提升之路,促初中教育发展——走进区县”主题系列活动的第八站,12月初将走进昌平区,届时4所学校将介绍经验。
据悉,东城、海淀、西城等区县,也均在进行不同形式的“校际联盟”模式探索,积累一些经验,整合教育资源。
而此次昌平的初中“校际联盟”模式由下而上,经过了由校长自发的行为到昌平全区推广的模式,多年来,该模式鲜见于报端,此次全市性的观摩活动,尚属首次。
生源缺乏陷困境
打破瓶颈建联盟
时间定格在8年前的2005年,昌平区的阳坊中学、长陵学校、亭自庄学校三所初中校,均面临同样的一个难题。
随着当地出生人口的下降,昌平区农村、山区学校的生源也出现了持续减少的现象。该区38所初中校中农村、山区校有26所,占学校总数的68.4%,而其学生数仅占全区的44%,生源数量不足200人的学校达15所,有的学科教师甚至出现单人单岗的现象,资源难以整合利用,无法形成有效的校本教研,这些都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
当年,林海波、李雪涛、崔小青三位校长刚刚上任,分别“掌管”阳坊中学、长陵学校、亭自庄学校,面对相同的困境,三位校长迫切希望改变现状。
据悉,在昌平区联片教研活动的启发下,三位校长迸发了合作的灵感,经过多次探讨,为了共同的目标,他们自发走到了一起,正式创立校际联盟。2007年,随着发起人之一的阳坊中学林海波校长调任百善学校,百善学校也加入其中,校际联盟从3校发展到4校。
就这样,四校联盟的成立,成为突破当时学校发展瓶颈和困境的新探索。
合作领域逐步拓展
校际联盟突破困境
四校联盟成立后,提出“志同道合聚心智、资源共享促发展”的联盟理念,坚持“联阅促交流、诊断促发展、改革促创新”的原则,相互研讨、交流、学习,使四所农村、山区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和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我们还设计了盟徽,并以百合花为盟花,象征我们一起开创未来。”长陵学校校长李雪涛介绍说,“联盟最初合作的形式是联合阅卷。”
“联阅”的合作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其过程严格参照升学考试标准,制定统考统阅方案,四校轮流承办。在联阅工作结束后,四校及时对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在随后进行的四校联合教研活动,则帮助教师改进工作思路、不断成长。这些举措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时至今日,四校联盟已走过八个春夏,合作领域也从最初的单一联合阅卷发展到联合教研、教师培训和学生活动,涉及教学、德育、学校管理等方方面面。
昌平区教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四校联盟的成功,刚好解决了区里开展的联片教研时存在的学校差异的难题,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途径。昌平区教委及时总结四校联盟的经验,并加以推广,根据不同学校的发展需求,促进更多的学校走开放办学的道路,比如促成了六校联盟(南邵中学、兴寿学校、十三陵中学、满井中学、流村中学、崔村中学)和五校联盟(大东流中学、上苑中学、北七家中学、平西府中学、中滩中学),正在进行高效课堂的有益尝试。
历史展现阶段发展
联盟促进共同提升
回忆起当初组建校际联盟时的场景,阳坊中学校长刘和发非常感慨,他介绍说,校际联盟发展至今天,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2005年到2007年,为联盟起始阶段,此阶段以联合阅卷工作为主。联合阅卷为教师学习交流搭建新平台,增强了教师的竞争意识,有效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也为学校公正客观地评价教师和教学效果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2008年到2010年,为联盟发展阶段,此阶段不仅将合作拓展到教研领域,还进行了制度建设。2011年到2012年,为联盟深入阶段,此阶段联盟合作开始向多方面延伸。联盟由初中扩展到小学,由教学扩展到德育,由教师活动扩展到学生活动,基本覆盖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使联盟校各项工作都更上一层楼。
“发展至今天,四校在形成共同文化的同时走出了各自特色发展道路,综合考评名列昌平区前茅”。刘和发表示。
■对话
联盟初始,个别老师也有过抵触情绪
林海波, 2003年任阳坊中学校长,2007年调任百善学校,2011年至今,担任昌平区教委副主任。作为校际联盟的创始人之一,又将百善学校带入到联盟之中,历经联盟创立。
记者:当初发起联盟的初衷是什么?
林海波:2003年左右,我们三位校长走马上任,都面临这样一个困境:生源不断下降,办学规模越来越小,部分学科全校只有1个老师。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研难以开展,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活动也不好开展。我们三位校长就想,要是把3所学校搁一块,一个年级不就有10多个班,小学科科任教师也能建立一个教研组了。出于这一目的,开始筹划成立校际联盟。
记者:8年是一场持久战,有的学校联盟2-3年可能就流于形式,有些甚至流产,但四校联盟却坚持下来,而且生命力愈发旺盛,是什么原因呢?
林海波:几位校长志同道合是前提,我们面临同样的困惑,都同样有干劲,想帮助老师成长、学生成长,所以走到了一起;其次是在联盟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的学校有了质的飞跃,教师成长迅速,学生也受益了,这是联盟持续下来的关键也是基础。
记者:8年来遇到过什么困难?动摇过吗?
林海波:动摇从来没有过,困难还是有很多。首先遇到的就是资金问题,哪个学校主办活动,经费就从哪个学校出,一开始联合阅卷的时候,3所学校的老师都集中到一个学校,两天时间,吃饭就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考试之后的系列活动,如开展系列评比、教师评优、学生评优等的奖励……教委没有给学校这部分经费,都得自筹。
其次是个别老师也有过抵触情绪,通过参加活动,看到了成效,这些老师也开始转变思维,最终取得良好收益。
记者:校际联盟发展至今天,在8年的联盟过程中,哪件事让您记忆深刻?
林海波:2007年,我调任百善学校,当时学校基础相对薄弱,我去了之后就将其拉入到校际联盟中,学校老师感受到了联盟的教研氛围,所以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高,如饥似渴地在联盟中汲取营养,短短一年时间,百善就进入全区优秀校行列。这样的进步让我们都感到非常惊讶,原来联盟的作用这样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