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学习“航空报国英模”罗阳同志精神,其母校举行座谈会。罗阳在校期间的老师、同学纷纷到会,沉痛追思罗阳生前的感人事迹。荧幕上航空英模的炼成仿佛只在朝夕,曾与罗阳朝夕相处的师生却为我们展现了铸就英模的30载坚守长路。
踏实内敛 生命之花低调绽放
罗阳留给老师、同学最为深刻的印象,恐怕就属其踏实而内敛的性格。读书时他性格内向、为人低调,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专业学习和体育锻炼上。曾与罗阳同寝室的李兆坚还回忆起有一年他俩都没有回家过年,大年三十教室里只有他们两人看书学习的情景。其本科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王浚院士谈到他的毕业设计从第一稿开始已经非常出色,其中的设计图纸基本能直接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毕业时,罗阳接受组织安排,分配到沈阳601所工作。他从技术员干起,一步一个脚印做到党委副书记,在同学中最早担任正职。2002年,他又接受组织安排调任沈阳飞机工业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等职。然而,直到罗阳担任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成为“航空报国英模”,同学们从未听过他在班级聚会时谈论自己的功绩,师生们都是通过媒体报道才得知他的事迹。
罗阳的踏实内敛源于其一贯的强烈责任感。作为班级体育委员和系里的体育明星,他不仅注重自己身体素质的锻炼,而且还精心策划各类体育活动,吸引更多的同学加入健身行列。在同学身患重病时,罗阳不顾被传染的危险,抢着承担看护任务。
甘于坚守 纯净情怀感人至深
常说时势造英雄,如果认为航空英模的炼成是赶上了国家大力发展航空事业的好时代,那你就错了。正是无数个罗阳对于航空之路的坚守,才成就了中国航空事业今天的辉煌。
罗阳到601所工作之初,恰好赶上国家大裁军及随后的“军用转民用”浪潮,航空系统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很多人转岗、调职,想尽办法离开。然而,罗阳没有走。他和许许多多的航空人一样,不为从商的经济利益抑或国外的优厚条件所动,毅然留下,甘于寂寞地坚守在清贫却挚爱的航空岗位上。
正如罗阳同学高松所说,他们在北航度过的4年,正是国家经济开始复苏的时期。人人都以“四化”目标为己任,满心所想的就是学好知识报效祖国。当时的学校环境乃至历史背景注定了那一代学生淡泊名利、一心报国的纯净情怀。罗阳是全班同学的优秀代表,8551班没有一人留在海外,很多同学至今仍担任着重要型号飞机的负责人。罗阳更是那一代学生的缩影,坚守是国家和时代赋予他们的烙印。
无悔谢幕 航空精神永不落幕
班主任李敏老师翻出当年的相册,看着照片上年轻的罗阳,潸然泪下。她读起给同学们的毕业留言:希望你们在今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做出好的成绩。现在来看,罗阳的贡献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期待。高松在悼文中也写到:海天铸剑应无悔,马革裹尸歌笑还。罗阳一生的坚守无疑无愧于母校,无愧于中国航空事业,更无悔于自己的生命。
英雄罗阳谢幕海天之间,中国航空精神却不会落幕。罗阳原来就读的五系在读研究生马超表示,投身国防、献身国防的精神没有被今天的五系学子所遗忘。近几年,80%的五系毕业研究生投身于国防事业。“我们会坚守着这颗纯粹的报国心,为国防事业奉献终生。”(白铉龙王严立玲)
(人民日报海外版 白铉龙王严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