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国式家教”、“中国式接送”之后,“中国式作业”再次引发公众对“中国式教育”的热议。即使在素质教育提倡了多年之后的今天,学生的课外作业依然繁重,不少家长也因此被作业变相“绑架”。不少家长对此感到困惑与无奈:难道孩子的好成绩是家长辅导出来的?
不少学校现在都有一个被称为“校信通”的手机短信平台,在短信里,老师会向家长交代当天孩子的表现与布置的作业情况,还会专门交代“请家长督促完成、检查签字”等。孩子在家长的监督和辅导下完成作业本无可厚非,不过让“校信通”演变成老师向家长“布置作业”的平台,就有点矫枉过正了。盲目地把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去,不仅剥夺了孩子的权利,更是教师推卸教育责任的一种方式。更何况,在家长辅导下做作业,不利于孩子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虽然“为孩子减负”的号召已在上世纪90年代明确提出,但时隔多年,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反而越来越重,甚至已延伸到幼儿园。一端是教育部门提倡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另一端却是学校、家长、孩子为分数紧绷的神经。在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是教育资源的不平衡、迷信分数的教育评价体系在作祟。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补习功课、完成大量的家庭作业,原始动力就是费尽心思提高成绩以挤进好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可见,突破“中国式作业”的怪圈,根本还在于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进一步改革升学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