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于2011年11月5日-6日在京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中国家庭教育的责任与未来”。知名教育专家、学者、社会名人、知名媒体、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家庭教育工作者和热心家长等千位嘉宾共聚一堂,新浪教育频道对本届论坛进行独家网络媒体报道,以下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沪在“第四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的演讲实录:
各位同仁,
大家好!
非常荣幸有机会和大家交流。为什么我写了一个网址呢?这是我们学校的网站,10月30日,我们学校也举行了一个创新人才基础教育论坛,内容在网上有。很荣幸在第二天,31日,刘延东国务委员到我们学校考察,看望师生。
下面我就给大家汇报一下我对全人格教育的理解。
首先这个问题的引出还是因为我们老校友钱学森院士,他曾经在我们学校读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钱老说他的人生有两个高潮,一个是在北京师大附中;一个就是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
钱老生前非常关心我们国家杰出人才的培养,温总理多次看望钱老的时候他就和总理多次提出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总是冒不出优秀杰出的人才?当然,后来把这句话衍生成了一个叫所谓的“钱学森之问”。这个话是在温总理报告中叙述说,去年去看望钱学森的时候提出来我们国家总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来?这里是很有讲究的,是我们的环境、土壤是不是能够很疏松,能冒出来?还是说什么问题等等。
为什么钱老会提出这个问题呢?我觉得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和他自身所受的教育,和他80多年前在中小学学习的时候有密切关系。
他所在的学校,就是我做校长的这个学校,叫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今年整整成立110周年,钱老今年诞辰是100周年。这所学校,我们全国各地的校长可能不理解,原来只有30多亩地,现在扩充了一下,也大约只有60多亩地。就在这样一个土地上产生的我们国家的杰出人才恐怕数百位,我就点几个比较有名的:这个是赵世炎烈士,是我们国家的著名革命家,钱学森,这边是我国第一颗导弹设计师,还有我国著名医学家,还有数学家,还有一些院士等等,大概是30位院士吧。除了这些院士以外,还有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的设计者吕彦直,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还有文学家李健吾,艺术家李德伦,还有我们国家很著名的播音艺术家齐越,邢质斌大家都是知道的,还有我们国家最著名的邮票设计家,还有漫画家,乒乓球教练,音乐作曲家,歌唱家叶佩英,还有导演,演员等等,大概100多位都是很杰出的人才。
这里头我列的20位是什么人呢?是钱学森前后两三年之内的同学。我为什么列他们呢?就是说这些人跟钱学森肯定一起在师大附中上过学的。这里如果加上钱学森,一共是21个人,这21个人里头有14个院士加一个学术委员,其他的都是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等。
所以,钱老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他就会想到,当初他的同学里头出了这么多优秀的杰出人才,看来今天冒出来的确实是很少。我想,这可能是钱老提出所谓“钱学森之问”的原因之一。
第二点,我要说,从理论到实践我们都想回答钱学森之问,特别是纲要颁布以后,全国各地,特别是北京市出现了很多“钱学森班”,大家都想用我们中学和大学的实际行动来实现钱老的遗愿。
对于钱学森之问有很多议论,也有人认为是政策问题,也有人认为是环境问题。比如说有人认为和平时期和战争灾难时期不同,战争灾难的时候反倒有一些人潜心读书、研究学问,产生了很多人才。到了和平时期,大家就追求美好生活了,所以,包括像一些状元、学习好的,都是追求学经济,也是想升官发财,这样的人会多一些,所以,现在看来扎扎实实搞学问的人反倒显得少了一些。
也有人认为是应试教育创造了扼杀力。钱老跟温总理谈话的时候主要提的是大学,他说现在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创新方面的人才那样的模式来办学,钱劳特别提出来,麻省理工学院他当时感觉不好,但是加州理工学院是一种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氛围。
非常巧的是,钱学森1923年进师大附中学习,鲁迅在1924年就到北京师大附中做了一次演讲,那次也是给校友会和一些家长做演讲,演讲的题目后来他写成叫《未有天才之前》,其中有这样一些话: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也就说我们在座的都想出杰出人才,那就得乔木,有乔木就首先得要有好土。“就是在座的诸君,料来也十之九愿有天才的产生罢,然而情形是这样,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 我们想这杰出人才的培养绝对不是一家的事情,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首先是社会,是整个政策的导向,也和学校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也和家庭、个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受教育的阶段来看,一个人,我倒着说,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甚至于早期教育、家庭教育等等这些都密切相关。 下面我就引一句话,是我们学校一位非常优秀的毕业生说的,他说一个年轻人怎么看这个社会,怎么看世界,怎么看同学、老师,这样一些观念基本上是在中学这个时期定型的,他可以充满了对科学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对所有人的关心,他也可以走上歧途,所以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也就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时段。我非常有幸地在师大附中度过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我想这在我所受的教育里是最关键的一段,所以我永远怀念学校,感谢北京师大附中。
下面,我就讲一讲为什么我今天要讲全人格教育。
首先是关于我们教育的目的,也是我们的校友张岱年,他在上中学的时候回忆我们的校长,他说1924年林校长对学生做了一次演讲,他讲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三大律令,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把人人都看作是目的,不要看作是手段,林先生说这是康德的一大发现。当时我听了非常受感动,所以受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康德的律令是三条,其中第二条是这样说的,简称人就是目的,他的原话是:“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生中的人性,和其他人生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当作手段。”
我再举两句话,一句话是《懂你的孩子,唤起潜能的秘密》这本书里指出来,“懂你的孩子要看到他们的优秀”。下一句话是什么呢?是我们的美国老师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教书,大使馆的孩子白天到美国学校里去读书,晚上回来学中文。我们的美国老师就听到外交官说了,他有一次被请到小学开家长会,学生家长就问我们孩子在你们家排第几名了,后来令这个美国老师不禁大吃一惊,说我们的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你为什么要把他们分出高低呢?
下面,我就说一下关于教育的目的,把人或者是把学生看作是我们教育的目的,还是把他们作为我们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呢?我想是教育思想的一个分水点。
我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一个孩子3岁的时候就上双语幼儿园,后来每两天老师就跟家长说你们孩子外语不行,赶紧找家教吧。我们觉得这种事情反而有点儿适得其反了。
下边这段名言是卢梭说的:“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我再简要说一下关于全人格教育的理念,因为这个理念主要是我们老校长林先生继承发展,当然在他之前,蔡元培先生还有很多先生也提到过“全人格教育”。但是,是不是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呢?我觉得还待研究和探讨。你看林校长的著作有81万字,这么厚,确实有很多在论述这个问题,今天看起来还是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就简单地列举那么几句话。他首先说,一个完整的人格是包括四个阶段的:第一是动物的;第二是人类的;第三是公民的;第四是职业的,其实人格就是做人的资格。另外他也提出来青少年时期对周围的生活都非常有兴趣,所以人格的活力就应该让它充分扩张。总之,最后一句话,大家看,我标成红字, “我认定理想的中学教育是全人格的教育。”
也是非常巧的,你看钱学森是1923年-1929年在师大附中上学,而林校长是1922年-1930年在师大附中当校长,所以钱学森先生上学六年完全包在林先生当校长期间。那么林先生又说,我认定的中等教育是全人格教育,那么可以推理,也就是钱学森所受的基础教育就是全人格教育。
另外一个关于杰出人才,我也提供两条理论:一条是北师大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提出来,他说创造性人才就等于创造性思维加创造性人格,或者简称叫智慧加人格。另外一位年轻的教授叫金盛华先生,他和很多同志总结了72位顶端的创新人才的事迹,他最后得出来其实是10个字,就是说概念的创造力加创造的执行力,简称叫敢想敢为。就是说既能想得到,而且还能把事情办到底。
因此我想,对全人格的理解,一个人格是作为人的资格,那么全人格就指的健全的人格、优秀的人格。全人格教育就是培养人格,乃至全人格这样为目的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下面我这段话是引的袁贵仁部长在《试论人格》中所说的一段话,“人格,也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资格,一个人只有作为社会活动主体,才能具有人格,一个人只有具备了独立的人格,才能成为真正的主体,这就是哲学对人格概念的理解。所谓道德人格、心理人格、法律人格,实际上不过是活动主体对伦理学、心理学或法学的表征或评判。”
作为我们研究来说,这个小孩从刚出生到成人仪式或者是毕业典礼,18岁,我想这实际上完成了一个人格的教育。刚出生的孩子应该说没什么人格,慢慢地才出现了人格。我们希望到18岁的时候,他拿到了一个基本合格证。但实际上,现在往往是拿到了学业的毕业证书,但是未必拿到了人格的毕业证书。
在国外,非常重视孩子的成人仪式,我这里的一个图是在莫斯科拍的,正好赶上那一天是俄罗斯全国的成人仪式,那天全国几乎是放假的,都戒严的,把大街搞成了狂欢的地方。这是七个中学生,在头一天还全部穿着校服,这一天就可以任意地穿他们喜欢的衣服;你看那个男生还叼着烟;女生都穿着很漂亮的衣服。
时间关系,我就非常快地说一下全人格教育的内容与我们所做的实践。
咱们所说的素质教育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还是要具体化。那么德智体美究竟是四种教育还是四种品德?还是四种素质?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师大附中的校训是诚、爱、勤、勇,说得还是非常确切的。如果一个人在心理层面打下了这四个素质的话,应该说是非常好的。但是根据近年的研究说,创新也是人格,所以我们后来干脆变成诚、爱、勤、勇+创新,称为健全的人格。
怎么来实现呢?我们的目标是成才先成人。第一条,我们加强了《伦理学》课程,就是要培养有良心的中学生。大家看《中国教育报》,我觉得还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天平,左边是地球,右边是良心,你想一想这个良心没有的话这个地球就摔下来了。其实,我们今天已经尝到了不太讲良心的恶果。
钱老是非常讲良心的,1935年中国选了20个人到美国公费留学,排那个表的最后一名是钱学森,就是航空类,他一个人学航空。大家看右边,那是同学的临别赠言,1935年同学给他写的,叫“祖国待君”,也就说你先走吧,祖国等着你。他在20年后回到了祖国,实际上在15年的时候他就想回来,美国不让他回来。他放弃了美国那么好的条件选择回国,使得我们国家的航空和导弹国防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学校结合我们的军训培养意志、品质,我们大力发展志愿者服务。同学带着盲人去看电影,你看那个盲人,我都觉得他很高兴。去泰山、曲阜、承德去游学,同时我们还发展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设施,通过班会使得同学们知道感恩,分辨是非等。这是我们十字路口的交通警察,他是北京最帅的民警,做我们的校内指导员,请杨利伟、于丹来学校做报告等等。
最后一点我强调的就是,有人说你弄了半天就是德育,其实不然,我们健全的人格是对学生学业的有利的促进。分这么几点讲:
第一,具有健全的人格他一定会努力学习。比如说我们就带学生去看我们学校的钱学森纪念馆,学习钱学森的这种精神。
第二,我们以优秀的人格促进学生学业的优异,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多设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实行多导师制,缩小班额,现在我们钱学森班每个班是28个人,还开了各种的实验班。
第三,我们想强调的就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要相互促进的过去常说这个孩子是非智力因素不好,所以他学习不好,是有这个问题。但是,我们今天就是要加强毅力、注意力、情绪调节等等,而且我现在特别希望那些聪明的孩子,其实往往有心理问题的是聪明的孩子,用他的聪明才智去调节那些有毛病的心理。
这就是我们一些社团,包括合唱、舞蹈等等,还有很多社团都起到了一些活跃生活、调节情绪的作用。
刚才很简短地回顾一下从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就是全人格教育。110年了,从林先生开始到现在,我们始终坚持,得到了北京市,得到了国家的充分肯定。国务委员刘延东10月31日到我们学校去,大家可以看新华社在11月1日的报道,对我们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工作做了全面的肯定。
这是我们学校学生编的杂志,一本是《附中人》,这是校学生会的杂志,一本是高二(5)班的一个杂志,我从高二(5)班的杂志摘了几句学生说的话:对于人格的塑造远比对于成绩的追求重要得多。另一个孩子学习不是很好,他说,成绩不好,自己心里也感到难受,家长心里也就更不舒服了。我们又都是独生子女,全家把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家长对我好,我也有责任、有义务使他们能够有一个幸福的晚年。还有一个学生说,我想当一个医生,当一个优秀的外科医生,使很多人得到幸福。另外,他还有一个小的秘密,希望将来为自己家人服务,不希望他们与死神做斗争。这几句话使我觉得全人格教育还是对学生有一定的促进的。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我们希望通过全人格教育,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