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一本 “性教材”引发了坊间激烈讨论,因为其图文并茂介绍性交过程,被指尺度过大,甚至涉嫌“色情”。从 “谈性色变”到“欲语还休”,性教育还是象一块“烫手的山芋”让教育工作者颇伤脑筋,在一些新方式新手段试水引发的颇多争议中,中国性教育仍在“摸着石头过河”。
信息时代提出新考验 科学性教育普遍缺位
张霞是小学六年级男生宋宇的母亲,她讲述了儿子的一件小事:某一次家庭聚会,有亲戚劝偏瘦的她多吃一点,宋宇在旁边大声接话说:“我妈妈不能多吃!她的子宫很小。”一桌子的大人全都笑了,张霞却觉得十分尴尬。
到底该不该对儿子进行性教育?在什么年龄段对儿子进行性教育最科学?这些问题张霞不是没有想过,“可就是总觉得时机不对”,张霞说,“我们小时候,哪里有人讲过什么性知识。但现在还不是一样长起来了。”张霞的想法,恐怕说出了很多家长的心声。
即使在这次“聚餐”事件之后,这位妈妈也始终没有找到“时机”跟儿子讲讲“子宫”到底是什么,对孩子进行性启蒙的想法再度不了了之。
毫无疑问,中国孩子的性教育是缺失的,在采访中,多位专家学者都秉持着这样的观点。近日,首都师范大学进行的一项调查也佐证了性教育缺失的现状,数据显示,只有5.39%的小学生能正确选出全部隐私部位。73名小学生完全不知道隐私部位有哪些,占调查人数的16.37%。
而研究者认为,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10岁左右,将要或开始进入青春期,到这个年龄还不能认识自己的隐私部位,一旦遇到性侵犯则不能正确识别性侵犯者,从而不能有效地自我保护。
一直以来,由性教育缺位所引发的悲剧数见不鲜。据媒体报道,今年7月,山东一名老师涉嫌奸淫多名小学女生被逮捕;2011年6月,江西省赣州市一名教师强奸未成年小学女生被警方刑拘;去年8月,河北省赵县的一名三年级班主任因涉嫌猥亵儿童被抓捕,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该教师涉嫌猥亵19名小学女生,这些学生中年龄最大的11岁,最小的只有8岁。
在此类案件中,让人触目惊心的除了涉案教师的卑劣行径之外,还有被伤害的孩子们薄弱的自我保护意识。绝大多数的孩子在受到侵害后选择沉默,甚至有一些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老师的行为代表着什么,还以为是与自己“做游戏”,部分地区性教育缺失的严重程度可见一斑。
“性教育”是个老话题,但是对生长在当下的孩子进行性教育,却比在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重要,也更加复杂。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之所以如此强调现如今性教育的缺失,恰恰是因为“性信息”的爆炸。与60后、70后不同,如今的孩子们生长在一个信息极度饱和的网络世界里,各类性信息鱼龙混杂,书籍、电视等媒体中涉及“性”的内容也为数众多,如果正确的性教育缺失,充满好奇又毫无预判的孩子就会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渠道。而这些“渠道”很可能让孩子接触到不良信息从而不能自拔。眼下,传统的性教育观念在面对现代社会丰富的资讯时,已经显得力不从心。
屡遭质疑否定 中国性教育“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徐震雷在接受本网记者的专访时表示,性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专业机构,应该成为青少年性教育的主渠道。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学校是郑重讨论性的问题的地方,是使男孩子明白卫生、节欲等问题的地方,也是使年纪比较大的孩子明白性病危脸的地方。”而事实上, 对少年儿童进行性教育早已是“国际惯例”。英国法律规定,必须对5岁的儿童开始进行强制性性教育。瑞典从1942年开始对7岁以上的少年儿童进行性教育,内容是在小学传授妊娠与生育知识。
然而在相对保守的东方世界,性教育却发展得却有些缓慢。2008年12月,教育部颁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中小学每学期要安排6-7课时上健康教育课。小学五六年级起,学生将学习有关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知识,包括男女在青春发育期的差异,女生月经初潮及意义,男生首次遗精及意义等。初中生将学习青春期心理发育的特点和变化规律,高中生将学习避免婚前性行为等内容。
指导纲要颁布以来,各地区学校性教育的开展和发展良莠不齐,在一些地区正规系统的性教育课程仍难以得到普及。一项调查显示,91.2%的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所具备的知识不够用,在进行性教育时做不到坦率、大方、自然,缺乏教育方法。部分中小学老师对于性教育的内容很模糊,用生理知识教育代替异性交往、性心理辅导等。
一方面,师资力量的落后拖了性教育发展的后腿,另一方面,开展性教育地区的学校也面临着不少的困惑和阻力。在这其中,家长的不理解和质疑就是阻力之一。
正如此次北京市的首部小学生性教育课程试点教材,由于涉及的内容突破了传统,像“我是从哪里来的”一课中,大胆加入了性交概念。并且每一页教材都有与文字匹配的插图。这样图文并茂的介绍性内容就引发了一些家长的担忧,有家长看过性交内容的插图后明确反对,认为这对于孩子来说就是黄色漫画,担心好奇心重的孩子会跟着图画照学照做。
对此,徐振雷认为,性教育如何把握好“度”、如何避免把教育变成“教唆”,是学校目前面临着的最大问题。
据徐振雷介绍,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地区在性教育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和尝试。其中,北京、杭州、成都、深圳这四个地区在中小学中开展性教育方面的研究已经约有9-10年的时间。每个地区都有二三十所中小学在参与试点,经过相关培训的教师达到上千名。这些试点校利用班会、渗透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性知识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国内的一些教育人士也正在积极建言学校能够开设固定的课时,使得性教育能够更加系统正规。
近些年来,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据了解,以“如何为中国孩子提供正确科学健康的性教育”为关注焦点的全国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学术研讨会已经召开了四届,许多参会教师都感觉“找到了组织”、“不再孤立”,同时也表示将把对中国青少年性教育的探索继续开展下去。
家庭性教育有待引起重视 专家建议“陪伴”
作为性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承担了相当大一部分的教育职责,然而作为补充环节的家庭性教育是否可有可无?中国家长们做好跟孩子“谈谈性“的准备了吗?徐振雷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谈及家庭性教育的对话中,竟然有不止一位初中生带着一些“轻视”地表示,“让我爸妈对我进行性教育?!我来教育他们还差不多!”
事实上,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开始认识到性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这些父母自己从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性教育,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或是难于启齿、或是教育的方法不当引起孩子的反感,最终使性教育无法进行。
对此,徐振雷认为,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父母亲之间的相处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将来对家庭、婚姻、性的看法。所以,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其实就是对孩子一种良好的性启蒙。他建议,家长可以选择一些健康的性教育读本,并且陪伴孩子阅读学习,这样既然可以填补自己在教育方面的不足,又可以避免孩子“想歪“。
()性学教授彭晓辉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家长若想对孩子进行性教育,首先自己要先去了解,去学习,要有所准备,盲目的介入还不如不要涉及。不胜任的家长,可以支持孩子去参加正规的性教育课程。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自己的行为去暗示孩子。比如一个男孩子经历人生中第一次遗精,父母如果不会解释,可以放一条毛巾在孩子床头,用行为告诉孩子: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再比如,父母可以买一些科普读物放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不用特别解释,孩子就了解了父母的用心。
性教材、“布娃娃”引发争论 中国性教育站上起跑线
亚洲性教育文化首席专家胡珍教授说,性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一生幸福的爱的教育。彭晓辉认为,性的素养是一个人人格构成的基本要素,缺了这一课,孩子的人格将有缺陷。性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连日以来,北京的性教育读本、河南郑州一家私立幼儿园推行的“真人版”布娃娃都引起了舆论哗然。在这些现象背后各种各样的声音中,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但是有一点可喜的共性是全社会已经开始关注性教育、重视性教育。
谈及中国性教育未来的发展,徐振雷认为,未来十年,性教育的主渠道仍会是教育口,但同时会有其他渠道参与进来,一般会是医学计生口。
徐振雷也给中国性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如果家庭性教育缺位的现状一时间很难改变,那么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就应该承担起性教育的责任来。而在众多科目的教师当中,班主任因为与学生的互动最多,对学生的了解更为深入,应该成长为性教育的最理想人选和学校性教育的核心。同时,全社会营造一个健康的舆论环境,也非常重要。
彭晓辉打过这样一个比喻,中国目前的性教育已经站上了起跑线。尽管有人想抢夺裁判手中的发令枪、有人抢跑,甚至还有人犯规,但无论怎样,运动员们已经各就各位,一场竞技,即将展开。(李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