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学生干部的培养,主要采取与现实官场规则对应的模式,这其实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也会使校园学生组织 ‘官场化’。
“少先队武汉市总队长”突然走红。关于这位“总队长”,有很多神奇的传说,比如,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 其父母说这是孩子的“天性”,而有人则认为,这自始至终都有人为包装和炒作的痕迹。更有网友感慨,“明明是青春纯真的童年时代,却被培养成这样,不知道是 该责怪社会还是责怪家长老师。 ”(《长江商报》5月3日)
对于网友的评论,孩子的父母自然不理解,孩子的父亲说,“我和他妈妈 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为了不让更多的“好事者”对儿子妄加评论,他想注销博客,但不知该怎么注销,当得知暂时没有开通注销功能时,他有点手足无措: “我就是想早点平息这件事,我真的不希望我的儿子受到伤害,他只是一个孩子而已。为什么有的人要把对社会的不满发泄在我儿子的身上呢? ”
孩 子父母的这种情绪可以理解,但我想告诉他们的是,让孩子看这些评论,或许更有利于他成长。因为从这名学生的成长看,他其实就是父母按照自己的意图“打造” 的一个“产品”,他生活在父母为他设计的环境中,甚至在用父母们的成人话语体系说话。这在短期,他可能有“领先”其他孩子的优势,有“超凡”的表现,而站 在人生发展的角度,则可能在他成年后出现严重的问题。
今天的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普遍有“不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早学一些、多学一些,具体表现在孩子身上,就是做他这个年龄所不适合的事。家长们以为自己的孩子由此可脱颖而出,殊不知,违背了成长规律,变成拔苗助长。
在这位少年“总队长”身上,还反映出另外一方面问题,就是我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对“学生干部”培养的严重异化。
近 年来,学生干部“很吃香”,很多家长愿意让孩子当干部,本来这并不是什么坏事,但在“学生干部”们身上表现出来的 “少年老成”,以及对各种社会规则的熟 练操弄,让人惊诧。如在学校的队会上,孩子们的发言,与成人无异,都大谈理想、责任与使命,一打听,发言稿是父母操刀,孩子背诵;十二三岁的少先队员出席 少代会,个个大人模样,不用说也有家长、老师告诉他们,该怎样表现才能得到更高的评价。
这其中,父母和老师的“打造”,以及官场 规则对校园的浸染,是重要原因。概括而言,我国学校学生干部的培养,主要采取与现实官场规则对应的模式,这其实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也会使校园学生 组织“官场化”,这一点,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表现得十分突出。近年来,关于大学学生会异化的报道不少,其成因就是这种培养模式。
美国的教育从幼儿园起,就开始培养孩子的“领导能力”,其具体做法,不是让学生看电视、读报纸,也不是发表演讲,而是鼓励孩子成立自己的“俱乐部”,比如玩 昆虫俱乐部、收集玩具俱乐部,然后把“俱乐部”的“主张”告诉其他孩子,如果其他孩子感兴趣,就加入进来,中途,如果觉得这个俱乐部没有其他俱乐部有吸引 力,可以自由选择离开,或者自己也搞一个俱乐部。最终,一个学期下来,看哪个俱乐部人多,就评价这个俱乐部在吸引人方面最成功。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的想 像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不都得到了锻炼?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活动,符合他们的天性,也明白了何为竞争,何为负责任的公民精神。
可以说,“五道杠”总队长的传奇,只是灌输教育的“硕果”,这样的学生,未来是需要忧虑的。
(作者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