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时,许多人在感到振奋的同时,也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中国青少年的体质究竟下滑到何种地步?
1985年以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等部门联手,每5年举行一次全国大规模、多民族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其结果显示:20多年来,我国青少年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速度、爆发力、耐力等指标均持续下降。
青少年体质堪忧,根源在于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从科学角度来看,人的体质发展存在“时间差”,青少年时代若打不下良好身体基础,待到年龄增长、病痛袭身之时再去弥补,则为时已晚。更何况,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体质健康关乎国家的未来竞争力,孩子今日的健康隐患,威胁的将是整个民族的明天。
谁来拯救孩子的体质?如今,政府已从政策层面指明了方向,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当是扎扎实实地执行和持之以恒地落实。
一问 国家政策咋落实?
有的家长担心,“保证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硬性规定在实际操作中会变成口号,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教育部门在落实时有何对策?如果有的学校执行不力,谁来监督检查?
刁铁民(团中央新时代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心主任):以“阳光体育”为例,开展4年来能让人们记住的就是“每天锻炼一小时”这句话。对青少年而言,这是一个倡导,引导、鼓励他们将体育锻炼变成一种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对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而言,这又是规定、要求和标准。这一点自2007年中央七号文件发布之后,已被纳入各级教育部门进行教育教学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有些地区还实施了一票否决制。当然,部分学生家长和学校把孩子成长中健康体质、健全人格和长远发展放在脑后,这都是极其错误的。
毛振明(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中国是全世界利用行政力量推进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最主动的国家,基本所有形式的行政手段都已经采用过了。教育部门进行专项督导,每年都要派出体育锻炼督导组去基层随机抽查,并将督查结果向省级行政部门汇报。客观地讲,对于中小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不力,主要在于缺乏相应的问责机制,对于不重视学校体育锻炼甚至毫无作为的学校负责人没有问责惩处。
胡洪江(记者):以我在昆明市了解的情况,2009年昆明市颁布了《昆明市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办法(试行)》,国家也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法规出台,全市学校体育情况明显改善,“每天锻炼一小时”也逐步落实。但昆明市教育局调查发现,这些政策、法规虽有工作要求,但没有配备标准,市、县、校体育工作经费的投入也无标准。昆明市教育局今年将有大举措,如果顺利,最快今年4月,昆明就将正式以地方立法的方式保障中小学生体质健康。
二问 实际困难咋解决?
有学校反映活动场地不足、学生运动安全等困难,连最简单易行的冬季长跑都难以组织和坚持,这些实际问题该如何解决?
刁铁民:在“阳光体育”开展过程中反映出我国教育多年来积淀下的一些问题:如学校运动场地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这里边除了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外,还有一个更关键的问题,就是一些政府主管领导对现代教育的认识问题。在我们的传统思维里,没有教室不能办学校。但没有操场能办学校吗?没有语文、数学、外语教师不能办学。但没有体育教师能办学吗?所以,我认为各级政府在新建和改造旧址学校过程中,配备足额的体育教师和体育教学场地应成为考虑的必要条件,达不到则不能办学校。
毛振明:目前家长们最关心的是安全问题,而学校最关注的是体育风险责任问题。体育锻炼的风险责任分为两种:意料中风险和意外风险,意料中风险学校和体育老师是有责任的、可以预防的,而意外风险则不应承担责任。我认为学校和体育老师不应该承担无限责任,而应承担有限责任,国内在这方面做得还不理想。学校和体育老师不能因噎废食,要积极采取法律措施解决纠纷,政府和司法部门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法律政策建设。
胡洪江:我采访的学校中,有老师提到这些政策主要在给学校提要求,却无力限制课外辅导,真要保障学生体质健康,还需要家长和全社会转变观念。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教育系主任李天凤也认为,传统的考试评价体系没有根本改变,以立法方式抓学生体质健康,在具体操作上有难度,还需要完善配套政策,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三问 学生兴趣咋调动?
有些学生说,现在的体育课太功利,想踢足球不让踢,光练800米跑、立定跳远这种考试内容。今后我们该如何调动青少年的锻炼积极性呢?
刁铁民:这个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特别是在初三年级,一些学校把体育课变成单纯的考试科目训练课,破坏了孩子们喜欢运动的天性。其实升学增加体育考试,是教育体育主管部门的一种无奈之举。“阳光体育”实施4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学校到家庭,从内容到形式,都在为青少年锻炼创造条件。我相信,随着我国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逐步实施,能调动学生内在动力和运动兴趣的体育教育机制会逐步形成。
毛振明:没有一个孩子天生就不喜欢运动,但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青少年锻炼积极性下降。青少年体育锻炼缺乏是一个全球性话题,只不过在中国尤为明显。我认为要吸引青少年锻炼,一是体育课程进行改革,不能墨守成规;二是运动环境要改善,给中小学生提供充足的场地、器材和运动时间;三是对新型体育运动方式要普及和推广。
■链接
青少年缺乏运动危害多
体育教育专家、副院长宗华敬认为,正值生长期的学生缺乏正常玩耍和体育运动,会在以下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一是不利于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近年来,许多省市“爆出”中小学生不能正确完成基本的体育动作,以及由于体质下降而难以体育达标的学生人群有增长趋势等状况,就是学生平时体育运动不足所带来的后果。
二是学生不仅体育达标难,综合身体素质下滑,还相对弱化了抗御疾病的能力。
三是身心健康相互关联,身体差会妨碍学生们学习、创新、思维能力的增长和心理心态的健康发育,会导致从事其他活动时“能源不足”,效率低下,持续力短。
四是使学生处于所谓“郁闷”状态,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扭曲。一项调查显示,有八大烦恼困扰着天津市青少年儿童,而排在前二、三位的分别是“家长只关心学习成绩,不能理解我们”、“家长总不让我们玩,没有时间玩”。专家表示,这些都表明,缺少适当体育活动,是学生心情烦闷乃至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保证学生锻炼 各地有啥高招
江苏无锡市:2009年9月1日起施行《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规定未保证中小学生每天在校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学校将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人及其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无锡市建立以学校体育综合评比为特色的评价体系,对体育课堂教学、体育竞赛等进行考评,以评促改。
北京密云县:推行学生全年长跑,全县学生全员参加。将校园体育和学生体质监测情况纳入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与全校老师的绩效工资挂钩。在北京市最早开展青少年体质监测,全县所有学校均参加,排名前1/3的学校均给予奖励。学校申报特色体育项目,有资金奖励。
福建厦门市:要求各中小学的学校课程向社会公示,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作息时间安排,以确保学生平均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
国外孩子如何锻炼
美国:家长普遍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体商”,美国孩子大多都是体育迷,有80%以上的青少年(10—17岁)每天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课或课外体育活动。
日本:成绩优秀的孩子虽然让人羡慕,但体育好的孩子更让大家尊重。上学后,每天都有体育课。
新加坡:新加坡的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并不轻,但每天下午两点以后,学校都安排了课外活动时间,学生们有足够的时间参加几十种运动。
法国:小学有1/3时间用于体育教学,每周有8—9小时的体育活动,中学生每周为5个小时。
瑞典:在7至20岁学生中,60%以上都是1至2个俱乐部的成员。政府规定青少年只要5人一起参加体育活动达一小时,每人可获17克朗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