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春,中国年轻父母们被“虎妈”的家教“战歌”点中了穴位。这些七零八零“辣妈”们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新生力量,他们既希望子女不再重蹈自己的束缚童年,同时又想方设法添加确保孩子“成功”的保险。在竞争与压力中生长的他们,用比他们父辈更多的科学理念,赤脚在炭火上进行着育儿“试验”,也面临着更多的现实困惑。
但无须犹疑的是,在学校偏重知识教育的同时,家庭承担的素质教育愈显重要,而父母的责任就是让孩子学会在成长过程中认知和成就自己。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只有优良的妇孺,才会造就优良的城邦。这些年轻父母的焦虑与选择,决定着我们中国未来的模样。
七零八零面临育儿大考
中国的年轻父母熟悉西方育儿理念,也试图给孩子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但总忍不住担忧:这个理念是否符合中国的情况,照着做到底是成全孩子还是会害了孩子?
农历虎年刚过,“虎妈”火了。
“作为一位华裔妈妈,我只做正确的事,并不在乎怎样讨孩子们喜欢。”1月11日,48岁的耶鲁法学院教授、美籍华裔移民蔡美儿推出新书《虎妈战歌》,讲述她以“中国妈妈”的方式教育两个女儿的故事,并且认为:“西方的孩子肯定不比中国的孩子更幸福!”
“虎妈”严厉管教并倾心培育出两个音乐神童的故事,迅速在媒体和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为什么中国妈妈更胜一筹?”《华尔街日报》在选载“虎妈”故事时,就以此警示读者。1月31日出版的《时代》周刊则将“虎妈”选为了封面人物,配发评论说:“难道我们就是她所说的‘失败者’?”《洛杉矶时报》把她的书描绘为“像病毒一样蔓延”。
这位在育儿问题上全心投入的华裔“虎妈”,直接挑战“过于宽容和放任”的美国父母,也让中国妈妈们很纠结。著名文化人洪晃就撰文称:“我在中国所认识的诸位母亲中,没人会像她那样对待孩子”,“大部分的华人母亲在育儿之事上的思维已然更为开明”。家庭教育专家尹建莉也认为:“中国妈妈的整体素质或形象不是这样的”。
就某些细节的惊悚程度和冲突性而言,“虎妈”的故事的确吸引眼球,但这并不足以成为广泛讨论的公共话题。眼下,中国妈妈总是困惑于不知道究竟是该“放养”还是“圈养”,蔡美儿则用自己的故事让人看见严格管教也能成功。
“虎妈事件为什么有这么强的爆发力?就是因为它深刻触及了当下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最纠结、最困惑的问题。”在教科所教授、家庭教育专家陈建翔看来:“好多好多家长是有话要说,我相信即使没有虎妈事件,也会有其他的线索引导出来,这是大家憋在心里很长时间的话题。”
“虎妈”遍中国
虎妈属虎,她在擂响“虎妈战歌”时,如此介绍新书:“这是一个母女三人的故事——关于莫扎特和门德尔松,关于钢琴和小提琴,以及我们如何成功地登上卡内基音乐大厅的舞台。”
那么虎妈的秘诀是什么呢?先来看看她的“十不准”:不准在外面过夜,不准参加玩伴聚会,不准在学校里卖弄琴艺,不准抱怨不能在学校里演奏,不准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准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不准在体育和文艺方面拔尖而其他科目平平,不准演奏其他乐器而不是钢琴或小提琴,不准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
这还不是全部。与西方父母对孩子的自尊担忧颇多不同,虎妈可以骂女儿是垃圾,不好好练琴就不让吃饭、喝水、上厕所。她甚至不在乎自己被孩子比喻成“伏地魔”,“我并不像西方父母那样感觉受到了刺激,我还是坚持要孩子集中精力。”如此绝然的“虎妈”偶尔也会纠结,“有时候我会在清晨醒来,对我不得不做的事情平添忧虑。”
这些偶尔的闪念,并不能轻易动摇“虎妈”坚定的内心,但她的中国知音们却未必能够如此彻底。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教授、家庭教育专家陈建翔接触过很多中国父母,他发现中国的家长很多都是半个“虎妈”,有“虎妈”的心,但是没有“虎妈”的强势手段。
陈建翔的这个结论,很容易从媒体报道和各种调研数据中得到支持,比如学生的学习压力中就隐藏着无数妈妈们的良苦用心。2008年2月27日,全国妇联公开发布的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显示,有95%以上的学生每天放学回家后,要用一定的时间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有近七成的学生每天要用一定的时间完成家长布置的课外补习作业,53.4%的城镇中小学生和53.8%的农村中小学生自述,他们“最大的烦恼”是“学习压力”。
半个“虎妈”的核心,是“家长强权”,典型表现就是对孩子自由意志的剥夺。在家庭教育专家尹建莉看来,这是经常被人忽略或误读,但恰恰是最紧迫、影响最深的一个问题,“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懦弱、逆反、没有上进心等等”。《2010年上海中小学生安全情况报告》显示,当年共有8名学生自杀身亡,其中6人是因为与家长发生争执或不满家长的管教方式,两人是由于情感或学业压力。
“从现有的研究结论来看,认为中国的儿童不快乐,中国儿童的负担大,中国儿童的学习方式有比较大的问题,这可能是比较普遍的看法。”教育科学学院首席教授劳凯声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华裔虎妈的教育方法虽然只是她个人对教育的理解,但因为她是华裔,而她的做法又与人们对中国教育的那种刻板印象吻合,“所以这个事情就不是一般的个人对教育的看法,而变成了中国教育方法和美国教育方法的比较,这反映了一种社会心态。”
“成功”只有一种
令“虎妈”欣慰的是,两个女儿不仅在演奏古典音乐方面技艺高超,而且她们在学校里是成绩全优的学生,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她们在公共场合表现得彬彬有礼、可爱风趣、助人为乐,而且口才出众。“其他的父母不断地追问我们培养孩子的秘诀”,“虎妈”蔡美儿的欣慰溢于言表,“因为索菲娅和露露的举手投足,就像是孩子们成长的模特。”
“虎妈”及其女儿的“成功”,在中国妈妈这里却演变成了无数孩子的噩梦。最近网上有个流行的段子,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被人比较的无奈心态:从小我就有个夙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长得好看,又听话又温顺,回回年级第一,还有个有钱又正儿八经的男/女友。研究生和公务员都考上了,一个月七千工资。会做饭,会家务,会八门外语。上学在外地一个月只要400元生活费还嫌多……
这则广泛流传于网络的热帖,就是中国家庭教育的生动写照,引发众多网友共鸣。很多人表示自己小时候被父母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痛恨这个无处不在的攀比对象。
“中国教育的竞争太残酷。”劳凯声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关键是制度本身是强调竞争、强调选拔的,“如果在这套制度中竞争不过别人的话就是失败者就被淘汰,只有一步一步竞争过别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家庭结构与功能发生了巨大变迁,核心家庭所占的比例迅速上升,并成为家庭结构的主导形式。与过去多子女家庭不同,父母对独生子女的关注开始增多,“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的观点迅速流传。
许多家长接受了大量西方育儿理念,并试图给孩子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同时却又忍不住担忧:这个理念到底是否符合中国的情况,照着做到底是成全孩子还是会害了孩子?在具体实践中,甚至会出现前后矛盾的教育方法,很多人在孩子小的时候认为孩子快乐最重要,可是一旦上学又担心在竞争中落后。
“我们的教育是怎么设计的呢?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样的,都只能有一种成功模式,都只能有一种教学培养方法。”陈建翔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家长只能无限制地提高自己的期望,“我们缺乏普通公民教育,缺乏适合普通人生活的教育,我们的教育都是培养尖子的,都是照着尖子来处理所有的孩子,不是照着中间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需要来设计。”
赶超式教育
蔡美儿在美国做“中国妈妈”的直接经验,主要来自于自己的父母。她的祖辈出生于中国福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先后迁往菲律宾,她的父母在1961年结婚并于当年晚些时候双双来到美国波士顿。
作为华裔移民第二代,蔡美儿上学时需要用保温盒将中式午餐带到学校;在家里只能说中国话,如果在言语间夹杂着一两个英语单词就要被狠狠地打手板;每天下午都得演算数学、练习钢琴;从不被允许在朋友家过夜;每天晚上要为下班回家的父亲脱下皮鞋和袜子、递上拖鞋;成绩单一定要完美无缺。
“在这个让外人感到怪异的家庭里,我汲取了奋发向上的力量和信心。”蔡美儿亲历了移民在当地立足的艰难,深知奋斗进取的价值。
就在蔡美儿全家逐步融入美国社会的同时,中国也开始全力赶超发达国家。“远离贫穷是我们这一代人奋斗的源动力,也是这个民族生存的集体无意识。”在陈建翔看来,全世界三百年来都在做加法,采取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向大自然宣战,向大自然攫取财富,增加生产、生活条件,而中国最近三十年是做乘法,想用最短的时间赶超发达国家,大家的功利心、成功的欲望加倍膨胀,似乎没有止境。
蔡美儿的移民体验,对于当今的70后、80后而言,并不陌生。他们在竞争中成长,并且在竞争中生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远离故乡独自在外打拼,试图在钢筋水泥铸就的城市森林里为自己开拓一片天地。许多人目前并没有获得经济上的安全感,同时又怀有强烈的成功动机,竞争意识已经强化为他们的天性,并将投射到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中。
尤其是70后,他们独特的人生经历非常容易促使他们扮演强权家长的角色。他们的青少年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急速转型时期,市场意识扑面而来,迅速成为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同时,他们的文化程度又前所未有地高于前辈,他们自信自己有能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可是有关教育中的科学与民主意识还尚未得到普及。
所以,这一代人很多会以商业社会的思维特点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或是以技术思维方式来对待孩子。比如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要求孩子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各方面严格要求孩子,等等。
“‘领着孩子去打拼’是他们抚养下一代的一种下意识心态。”家庭教育专家尹建莉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毕竟绝大多数人受制于种种条件,在竞争中常感力不从心,这种力不从心的感觉会在人内心引起焦虑。”
“作为家长,你能改变社会的生存法则吗?作为孩子,你能改变教育游戏的法则吗?你改变不了。所以大家现在都这样,无助、无奈,谁也左右不了自己的命运。”陈建翔对此也颇感无奈:“其实在我们的文化里面有淡泊明志的要素,但是今天起不了作用,因为它左右不了奋斗的大潮。”(记者/杨正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