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即将到来,不少家长又给孩子捧来了成堆的作文书、习题集。还有家长买来成套漫画书作为礼物送给孩子。而更多的父母由于各种原因,极少与孩子一同读书。殊不知,假期是亲子阅读的好时机。
“大雪纷飞日,围炉夜读时”,最佳的阅读场所和起点就在于家庭。 “什么是亲子阅读”、“怎样开展亲子阅读”、“阅读中的亲子元素”……周刊将为您一一解答,专家提醒,利用家长在寒假中有较多的休息时间、户外活动相对减少的优势,要选好书、选对书,还要与孩子一起读书。
阅读与成绩无关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家长把课外书与作文书等同起来,认为孩子看课外书就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捷径。甚至不少家长只让孩子读、背优秀作文选,记住结构,不管什么作文题都一套了之,与学习无关的书一概视为闲书。
这种观点在一师附小举行的“小学生亲子阅读”公益讲座上被否定。讲座主讲人、优成长家庭教育中心主任罗海洲老师认为:孩子只有多读好书,心灵、情感、思想才能丰富。人格才能完整。
罗老师指出,家长在孩子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中起很大作用。家长不是太急功近利,就是不作为,容易走两个极端。阅读能培养孩子用母语沟通、文化表达以及欣赏美的能力,丰富了孩子的精神世界,健全了品格。
亲子阅读无处不在
一位家长的提问代表了现场诸多家长的疑问,她说:“我们平时工作都很忙,没有时间陪孩子读书,孩子的祖辈文化程度也不高,请问老师我们怎么办呢? ”
罗老师坦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收入的增加,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也在不断提高,陪着孩子一起学奥数,学艺术的家长很多,却很少有家长愿意投入时间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在电视、电子游戏和网络构筑的声光世界中,我们的孩子与书本的距离越来越远。调查发现,每天能保证有15—20分钟的时间与孩子共同阅读的家庭不足10%。
孩子阅读是对为家长就算是挤时间也要做的事。所谓亲子阅读就是亲子之间在同一时空、同时参与进来的一项阅读活动。可以读一样的书,探讨不同的理解。也可以读不一样的书,交流读后的感悟和收获。
“其实亲子阅读无处不在。”罗老师说,可以在孩子睡前和孩子一起读半小时童话故事。也可以在车内放几本国学经典,每天接送孩子上学的时候听孩子读几段。
罗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假期,他给儿子买了本古诗词,让孩子随意阅读。每天洗澡时,两个人边冲淋边讨论。他总会问儿子今天读了些什么,而孩子在毫无拘束的情况下,很愉快地回忆出当天的读书内容。很自然,一个假期读了不少诗,他还能按着韵律自己做诗。
为此,罗老师还专门向家长推荐了一本亲子阅读的典范书——《教女儿学 论语 》,家长可以学习书的作者陈小云先生与女儿共同阅读论语的经历,完善自己的亲子阅读。
家长要做好 “书探”
采访中,有不少家长表示现在图书市场鱼龙混杂,很难挑选到好书。有时候自己买来的书孩子不愿看,孩子要看什么书自己心里也没数。亲子阅读中家长应做“书探”,而不是“书贩”。
罗老师指出,家长切忌给孩子买三种书,一是各种速成秘籍,如 《X天学好英语》之类的,二是粗制滥造的伪国学,像 《XX位中国帝王》,《XXX教你了解唐朝》等等,东拼西凑痕迹明显的书。三是花哨而无实质内容的漫画书。特别是很多动画片的漫画版,孩子一翻就看完扔一边,什么都没留下。
而好书有些特点是可以把握的,罗老师专门进行了列举,首先,好书的观点要具有生命力。比如 《论语》为什么能够传承数千年仍然被奉为经典,其原因就在它的观点具有生命力,能够影响后人的思想。家长在选择书籍的时候,要注意经典与现代的结合,让孩子的文化积淀厚实起来。
其次,对孩子来说,能引起兴趣也是好书的特点。死板的形式,密密麻麻的文字不能吸引孩子。而集知识与乐趣于一身的书能起到奇效。现场,罗老师向家长们展示了一本国外原版的海洋知识书,书的外型就是潜艇的圆形窗户,看书的过程就是透过潜艇的玻璃窗向外张望的过程,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
最后,书要有实践性。要让孩子建立 “读书能解决实际问题,读书是有用的”信念。就比如父母按照菜谱做出了美味佳肴,可以告诉孩子这是书上学来的。而孩子有问题问父母时,父母可以给孩子推荐书,让他自己去寻找答案,强化孩子读书有用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