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成长过程中,3到4岁是人生的第一“反抗期”。是幼儿性格形成期,也就是常言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时期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经常和大人“闹独立”,总是力图摆脱大人的约束。有时好像故意与大人“闹独立”,总是力图摆脱大人的约束。有时好像故意与父母和老师作对,你让他去做的事,他偏不去做,你不让他去做的事,他偏去做。往往到4—5岁时这种情形依然延续,孩子经常表现出不服管教的特性。当大人提出某种要求时,他们往往会说“我不”或“不要你管”,如果大人加以干涉,孩子就容易变得非常暴躁。
孩子的这种独立性倾向常常被大人们认为是不听话,实际上这是孩子的“反抗”心理,是独立性个性品质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发育现象。此时,如果对孩子横加干涉或者责骂惩罚,孩子可能会暂时变得听话但同时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则受到伤害,独立性的发展便会停滞不前。
案例实录1:
今天是家长开放日活动,到8:30左右,家长都差不多来齐了,教室里顿时拥挤了许多,小朋友在我们的提示下开始喝水和上厕所等,准备开始活动了。这时候,丁丁突然在活动室里兴奋地跑来跑去,嘴巴里一会会嚷嚷“我是奥特曼! ”一会说:“天下神功,哈!哈! ”还时不时的在地上打个滚儿,引得有的爸爸妈妈们哈哈大笑。我用语言提示他去做该做的事情,可他似乎置若罔闻,只管自己一个人“练功”,直到全部幼儿和家长都坐下,他才在我的帮助下帮了小椅子坐下来准备开始活动。在活动中,他表现非常“活跃”,无论老师请到谁来回答问题,他都毫无顾忌地冲上来再冲下去,爸爸妈妈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只能用手按住他的肩膀,不让他窜上窜下,但是他的腿和手臂仍然不停地“舞动”,嘴巴也时不时地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一直到活动结束都保持如此的状态。
案例实录2:
已经是下午4:20分了,临近放学时间,于是,我让孩子们分批去拿小书包,不一会儿,小玲跑来告诉我:“*老师,丁丁把垃圾放在我的头上,来弄我。 ”丁丁听到了笑嘻嘻的跑过来:“这不是垃圾,是我刚才捡到的橡皮泥,我没有弄你,我就是把它放在你的头上就又拿下来了。”我听后,对丁丁说:“请你跟小玲道歉。”边说,我边安排其他的小朋友入座,准备开门放学。他一看到我门打开,愈加兴奋,先在教室以非常快的速度来回跑了一圈,然后看到小玲的爸爸来接,还跑去跟小玲的爸爸说:“我没有犯错,我不道歉。 ”一边说,一边不停地跳,“我只是把橡皮泥放了上去,就放了一下,就拿下来了。我又没有犯错,我就是不道歉。”于是,我把丁丁留了下来。待所有的家长和小朋友都离开了,他终于停止了“兴奋”,我拿了张小椅子,请他坐下……
案例实录3:
今天上午做早操,小朋友们都整齐地排好队准备拿器械,只见丁丁双手从框里拿好器械又换,拿好了又换,拿完以后还双手合起来顶在头顶,当他发现老师看着他的时候,仍旧没有停止的趋势,而且愈演愈烈,直至老师走到他旁边的时候,他才将两只手放在身体两侧准备开始做操。器械操结束,他重复拿器械的动作,双脚不停地跳跃,转圈……
行为分析
丁丁的行为有点像老人们说的发 “人来疯”,丁丁家是个大家庭,在家里外婆亲一口,爸爸抡一圈,孩子说错了话,大家哄笑一阵,还逗着让再说一句。孩子觉着热闹、新奇、刺激。但大人毕竟是大人,说完笑完就去做自己的事了,孩子却不行。他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兴奋,持续时间长,不能像大人那样说闹就闹、说停就停,语言表达又有局限,往往会用动作进行宣泄和引起大家的注意。再加上“自我中心”是独生子女特有的普遍心理特征,人越多的时候往往也是孩子觉得被冷落的时候。平时在家的时候,家里的好几个人都在围着他转。同样,在幼儿园里,他的表现也很明显,一个人的时候,他能够安静下来耐心听老师讲话,可是人一多,诸如放学阶段、家长开放日的时候,他就完全失去了自我行为的控制能力,表现得比平常更加兴奋,希望时时刻刻都引起所有人的注意。
其实,儿童在两岁左右已开始将自己和周围客体区分出来。这以后,独立的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他们开始有强烈表现自己的欲望,想方设法让别人注意自己。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儿童自我中心”的表现。在平时,这种需要总能得到满足,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家长对孩子爱怜倍加,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好多家长围着一个“小皇帝”转,对孩子的各种要求总是设法满足,对孩子表现自己的行为尤为放任,一味鼓励而不加以引导,这就为“人来疯”埋下了“隐患”。这种情形,带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它的形成也不是偶然的,和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应策略
怎样克服孩子的“人来疯”举动,因为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要防止和消除之,必须在平时的家教上下功夫,采取宽严适度的教育方式。
1.平时对孩子的行为,特别是一些不良的行为,不能过分骄宠,放纵,需要教育、管制的言行就要及时教育、制止,不可助长孩子“以我为中心”、“我说了算”的心理,久而久之,孩子的自制力也会增强。
2.要注意孩子良好行为规范的训练,光告诉不该做什么还不行,还要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例如,在家里,客人到来之前,告诉孩子应有的礼貌举止,每次客人走后,对孩子的表现要给予反馈,孩子表现好,要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孩子表现不好,则给予批评。并再次强调正确的行为方式,可以给孩子以恰当的惩罚,如限制他们的游戏时间等,但不要打骂孩子。
3.尊重孩子的心理需要,在人多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有适当的表现机会。如让孩子表演儿歌、背诵一首诗等等。在幼儿园里,如果有公开的活动,可以让孩子去和客人老师交流互动,但在这之前,一定要预先打好“预防针”,给予他适当的自主权,但是一定要有规则和“约定”,在此基础上,控制自己的行为。
4.活动之前一定要督促,时时督促,时时提醒。一日活动中,每一个环节的转换都要求他能够明确下一环节中自己的行为,想一想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牢记自己的“规则”。
(孙怡杰 管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