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十年的幼教工作中,接待了许多外国小朋友入园,深深感到外国小朋友入园适应较快,几乎没有哭闹的。现举几例可见一斑。
镜头一:艾拉,新西兰3岁小女孩。
第一次和妈妈来幼儿园,妈妈牵着她的手,她好奇地浏览着幼儿园的环境。当她看见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玩拼插游戏时,便挣脱妈妈的手,飞奔过去,拿起玩具拼了起来,其他小朋友都睁大眼睛看着她……她妈妈笑了,说:“看来她喜欢这里,明天就送到幼儿园来。”
果然,第二天艾拉便高高兴兴来幼儿园了,没有像一般新入园的小朋友那样哭哭闹闹。只有一个要求:中午不睡觉(因为以前从没睡过午觉)。但几天下来,便与其他小朋友一样安详地睡午觉了。
镜头二:伊智朗,日本2岁7个月的小男孩。
当翻译和妈妈带他上幼儿园时,他很好奇,东张西望,看见小朋友在玩游戏,便走进去,参与到游戏中,妈妈说:该走了。他叽里咕噜地说着,于是妈妈又等了一会儿。第二天来幼儿园时,看见昨天玩游戏的老师来接他,很顺利地跟老师走了。吃饭时,老师想喂他,他用手护着碗,看来是要自己吃。
镜头三:玎玎,美国2岁4个月的小男孩。
奶奶送他来幼儿园时,他走路就像跑,一不小心摔倒了,老师赶忙去扶他,他推开老师的手,自己爬了起来,对着老师嘿嘿地笑着。
……
为什么外国孩子入园分离焦虑少,也没有那么大的不安和恐惧呢?在与家长们的沟通中了解到,他们对孩子的呵护观念和我们一般的家长有所不同,例如新西兰的教育中,特别重视儿童在与他人、环境的互动与交往中学习。家长经常带孩子走出去,到公园游戏,到海边游泳,到运动场踢球,到小朋友家参加生日派对……很少在家看电视。家长花钱培养孩子“顽皮”,而这种“顽皮”恰恰使孩子活泼开朗、不怯生。又如日本家庭教育特别重视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他们认为孩子能顺利结交新朋友,要求自己进餐,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完全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伊智朗的表现便是其中一例。美国人非常重视培养孩子勇敢和坚韧的性格,他们认为勇气是一个人主动进取的动力,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便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各种自己能做的事:与邻居小朋友一起玩,自己吃饭、穿脱衣服,跌倒了自己爬起来等等。还有许多诸如看重友情、诚实、不妨碍别人等品质的培养,都是在实践中与人、与环境的互动中一点点积累的。从外国孩子的表现中,我们感到他们的许多教育理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孩子良好品质的养成主要不是靠说教,而应注重实践。
在大多数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家长应该更新教育观念,放手让孩子尝试着做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心态平和地面对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在不同的年龄段采取科学的教养态度和方法,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自理、自立的能力,大胆地与周围的人和环境互动,并在互动中积累经验,健康和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