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里小学位于南二环沙子口西侧,紧邻望陶园、建予园、优胜美地等现代化的小区。学校始建于30年代,原为私塾,1945年后改为国民初级小学。解放后改名为北京市南苑地藏庵小学。1950年改为北京市第九区地藏庵小学,1952年改为北京市崇文区地藏庵小学,1965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市崇文区革新里小学。
1997年7月,原革新里小学改成九年一贯制的“北京市树人学校”。
1999年7月,原崇文区桃杨路三条小学与革新里小学两校合一,组成新革新里小学。
2006年7月,原崇文区永建里小学与崇文区革新里小学合并,从此,三校合为一校,校名为“北京市崇文区革新里小学”。
学校书记兼校长刘燕君为语文中学高级教师、市级语文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魅力女教师、北京市课改先进个人、区优秀指导教师、区优秀教学管理干部。l5"9 ,她指导的多名青年教师已成为市、区骨干教师。多年来,她参与多项国家级、市区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她编写了《北京市诵读教材》,《新加坡华文教师教案》,《帮你学语文》家长辅导等多本教材获教案,均受到好评。近年来,引领学校不断发展,先后获得多项荣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办学特色:
校园话剧在革新里小学已经走过10年历程,回顾这10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从最初的兴趣小组,逐渐演变成为学校的特色项目,随着对校园剧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这两年学校力争以“校园剧”这样一个大家都看得见,摸得着的点为切口,在全科育人、全员育人的基础上,革新里小学努力探索着基于校园剧的学校教育特色之路。2011年,“基于校园剧的学校特色教育研究”被批准为北京市级教育科研规划校本专项课题。至此,革新里小学的校园剧项目实现了转身——从教育特色发展到学校办学特色。
一、“小切口”彰显德育为先——无痕德育最留痕
校园话剧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更是公民道德教育的一个小切口。我们把它定位在微型话剧层面,为孩子们提供一种体验、创造、娱乐、教育的综合实践课程。由于它的门槛低,难度小,孩子都能参与;它有趣味,有魅力,孩子们都乐于参与,孩子们创作排练校园剧的过程,就是自我教育的心路历程。比如:剧务组无怨无悔的付出,体现的是奉献精神;演员组彼此的配合,培养的是合作品质;学生们大胆勇敢地展现自己,是自信心的体现……这正是校园话剧的育德精妙所在——于无声处掷地有声,于无痕处痕留心中。
二、“小切口”体现能力为重——综合能力磨练成
在参与校园话剧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地学习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心理、设计人物动作,有效提升了自学能力、锻炼了语言能力、培养了创新实践能力、提高了鉴赏审美能力。例如,排演英语剧《皇帝的新装》,为了演好其中的角色,孩子们会更自觉地熟悉剧本、台词,他们还会找来相关的内容主动阅读,以期待对创作人物有帮助;也会查阅背景资料,以期待更精确地表现人物服装、造型……由于有了强烈的动机,自主学习更有效。通过校园话剧的演出,孩子透过外在的美触摸内心的美,提升了学生的人格修养和艺术品位。
三、“小切口”生发课程之树——共性中彰显特色
革新里小学已构建“基于校园剧的学校特色教育研究”的多元校本课程,并在国家级课程中找结合点、在专项训练中找研发点、在真实任务下找联动点、在德育实践中找落脚点。各学科教师都努力找到与学校办学特色——校园剧相结合的切入点,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每一位教师都是课程的建设者。同时,学校“以校园话剧为载体的系列教育活动模式”也在进行中,学校现有两个剧团(教师、学生)、六个年级剧社、24个班级剧组,实行人人卷入、班班参与,帮助学生把自身特点与剧组需要结合起来,承担一个任务。比如:善于绘画的同学负责画海报;长于表演的同学推向前台演出……
校园剧作为革新里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小切口”,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教师可操作,已成为一个综合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得以充分体现;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共同融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革新里小学基于校园剧特色的学校教育革新之路,将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