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中学的王同学近日在查询到自己的中考成绩时,惊讶地发现他的中考成绩为“A”,而没有实际分数。和他一样收到“A”成绩单的考生有1000人。目前,这些学生只知道自己是高分段,却无法了解自己中考究竟考了多少分。(7月9日《珠海特区报》)
自从被喻为中考改革标志的“等级制”在一些地方推行之时,质疑声音就从未停过。饶有意思的是,同为湖北省的宜昌市,今年中考由“等级制”回归到“分数制”。教育改革如此之反复,令人吃惊,这也说明改革之艰难。
从中考“等级制”改革的设计初衷来讲,旨在打破唯分数“成绩论”,淡化分数在一定意义上是与素质教育的推行相互对接。“等级制”改变了过去只凭一张考试卷和一次考试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的做法。中考“等级制”虽然弱化了分数的功能作用,但现实生活中分数的指挥棒无处不在,且甚嚣尘上。仅靠中考“等级制”的评估导向,为素质教育的破土施肥,的确有些天真。
任何改革都具有风险性,因此必须充分准备,且不可盲目推行。中考改革也同样,从根本上讲,不论是“等级制”还是“分数制”,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分数是细化的等级,而等级是粗略的分数,只是计分方式的调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