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解读
自1724年清朝右翼宗学开始,北京三中至今历经了4个世纪中288年的沧桑岁月。启功先生有幅题字如此描述这所百年老校的气度:远自雍乾世,人才辈辈强。当年曹雪芹在这里曾工作过十年并酝酿《红楼梦》;“人民艺术家”老舍在这里上课的教室至今保留。如此悠长而光辉的校史,在京城众多学校中屈指可数。如今,三中正将自己丰厚的历史底蕴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紧密融合,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在课程改革、校园文化、德育创新等方面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培养更多全面发展、具有特长的优秀学生。
底蕴深厚 传统与现代教育相融合
作为一所有着近300年历史的中学,北京三中的历史底蕴可谓得天独厚。作为曹雪芹曾经工作过并酝酿出传世名作《红楼梦》的地方,北京三中的文化传统也自然流传至今。
知名学者罗常培、于光远;文化界名人苏民、蓝天野、徐城北;科技界专家郑克扬、燮中羽;曲艺界笑星马季、笑林、石富宽、崔琦;体育界名人齐祖潭、吴中量、龚培山等都曾就读于三中。
学校高中部东区三进四合的古典庭院,院落中的古槐、垂花门、抱鼓石依然烘托着书院风采,显现宗学的源远,映出教泽的流长。学校在其中建立了校史室、曹雪芹纪念室、老舍纪念室,定期开放,由学生会承担义务管理、讲解的任务,利用学生的入学等机会对学生进行爱校教育、爱国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西区设有现代化教学楼和综合楼,理化生实验室、通技教室、计算机教室、演播室、心理咨询室、学生阅览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游泳馆、地下体育场馆、信息中心等一应俱全。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在校长石玲玲看来,“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多年来,三中坚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为学生成长、教师成才服务;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依法办学、民主治校,以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促进学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主要体现在:追求个性发展、体现多元价值、强调主体教育、注重民主公平这四个方面。为了落实课改精神,北京三中在扎实落实国家课程的同时,开展了家庭实践活动、十四岁生日会、十八岁成人仪式、辩论赛、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篮球赛、午间体育项目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及对外国际交流活动。
基于“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这一指导思想,三中的领导和老师达成以下共识:即学校发展之本在教师,教师生存之本在学生。由此,学校要求一线教师要“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另一方面学校大力加强各个服务部门的责任意识,以服务教学、保障一线为原则,规范工作流程,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满意度。
在学校教师的培养方面,学校充分发挥骨干的作用,倡导同伴互助,以“提高常态课课堂质量”为主题,在所有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中开展了展示课活动。同时,学校非常重视校本培训,通过组织毕业年级新任教师、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不同类型的学习培训,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随着青年教师人数的增加,学校大力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坚持不懈地开展师带徒活动,并签订相关协议,规定徒弟每月上一次汇报课,教学处每学期组织座谈交流,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三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保证了该校教学质量一直稳定在市、区较高水平,高考本科升学率保持在95%以上。
发掘学生潜能 引入积极德育
“进三中的孩子,道德品质都很正。”对于三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校长石玲玲显得很有信心。
2010年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四个坚持,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结合北京三中的德育工作情况,也考虑到未来学校德育的发展,北京三中构建了一套“积极德育体系”。
所谓“积极德育”其实等同于“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主要发挥的就是让学生发现自身优势的功能。积极德育是注重修身立德和人格成长的德育。它从学生具体的生活出发,在学生的学习、劳动、生活、文化活动等方面,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体系、有执行力的德育推动,使学生品德水平获得持续地提升。其特点是:主动性、系统性、全方位、力行为主、持续推进。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多元评价,在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建设积极德育体系。学校开展了“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转化”的工作,通过荣誉升旗手、家庭实践大赛、十四岁生日、十八岁成人仪式、歌咏比赛、辩论赛、朗诵比赛、运动会、春季实践等等活动,大大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还为学生开展了“融入新环境”、“生涯规划”等校本课程,让学生能够发现并了解自己的长处。
学校邀请优秀的心理老师到校为校内老师举行“积极心理学”方面的讲座,培养具有“积极心理”的老师。
坚持传统 充分发挥学生特长
学校以“全面育人、办有特色”为办学方针,“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上承传统、下显科创”为办学思想,确定了“求真、文明、勤奋、健美”的校训。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三中一直十分重视体育和民族艺术教育。该校是市体育传统学校(排球)和艺术传统校(京昆、曲艺、民乐、武术、舞蹈、书法、美术等)。
学校注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积极开设兴趣小组和校本选修课。初中阶段开设了轻松学法律、性格解码、书籍设计等兴趣小组;高中阶段开设了人工智能初步、生涯规划、旅游的魅力与学问、浅谈红楼等校本选修课。
学校尊重学生的特长发展,并为学生有特点的发展提供可能。在学生特长的发展方面,不仅有优秀的具备专业知识的教师作为软件保障,学校还将打造风雨操场,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硬件保障。学校大力开展科技活动,15位科学家、院士受聘为该校科技导师组成了强大的导师团。学校创办有学生刊物《不舍》(初中部)和《问得》(高中部),教师刊物《问道》。
目前,北京三中全体教职员工正在为创办“具有精品意识,形成发展特色,在市区产生更大影响力”的学校而不懈努力。
晨报实习记者 王璐
■主编手记
百年老校来了“70后”校长
今天京城中小学里头,办学历史超过百年的并不多,接近300年的屈指可数,其中数百年间一直在办学的更是凤毛麟角。北京三中便属于极少数者之一,肇始于1724年清宗室右翼宗学堂的三中,至今已有288年的历史,堪称教泽流长。
与三中悠久历史相映成辉的是它的位置。走进赵登禹路西侧的胡同富国街,你立刻体验到“闹中取静”的意境。附近的居民仍习惯称这条街为“祖家街”,因为三中所处的地方正是明末清初风云人物祖大寿的祠堂。这处清代府邸式建筑今天成为三中校园的古典文化区,绿树成荫,古色古香,意蕴厚重。
作为传统老校,北京三中给人的印象是规范、扎实、严谨。学校校风正,风格朴实,注重教学质量,追求全面发展、培养特长。作为一所普通校,三中教学质量一直稳定在市、区较高的水平,高考本科率保持在95%以上。近年来,三中先后合并了新街口中学和西四中学,为该校的管理风格和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
去年,三中这所百所老校迎来“70后”校长石玲玲。毕业于北师大历史系的石校长,之前是市级示范校北京十三中的教学副校长,近年来十三中高考成绩迅速提升,石校长功不可没。这位将教学质量视为学校生命线的校长,对课程、教学和管理有着一整套扎实而成熟的做法。在石校长的理念中,“让课堂成为全校师生关注的焦点,让教与学成为师生校园生活的主话题。”
石校长来三中履新时间不长,但她已深入而全面地学习、思考和体悟这所百年老校的厚重底蕴和学校特色。结合学校传统,在校本课程开发、心理学和德育的融合、学校文化等多个领域,石校长和学校师生一道凝练三中的核心文化,探索百年老校新的生长点。
学历史出身的人很自然带有厚重、沉静的气质,70后的年轻校长则拥有创新品质和开拓意识。石校长期待北京三中能成为在市区拥有更大影响的精品特色学校。在给高中部校刊《问得》所写的卷首语中,她曾引用《第56号教室的奇迹2》的一段话:“假如你现在必须做……就做得有模有样/一如米开朗琪罗在画画,一如莎士比亚在写诗/一如贝多芬在作曲。”在我看来,这段话语更像是她办学的一种写照。
罗德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