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是匿名调查,没想到表格最后由班主任统一收取,幸好我没写老师‘坏话’,否则吃亏的还是自己的孩子。”
家长们谈起参与学校事务时总会发出这样的抱怨。
教育部不久前出台《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家委会可参与学校管理”,对学校工作计划和重要决策,特别是事关学生和家长切身利益的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
然而,现实情况是,一些学校即便设立家长委员会,也多流于形式,基本没有发挥太多联系和沟通家长与学校、监督学校发展的作用。
家长普遍不认同家委会
家住上海合肥路的何女士最近为孩子选择公办还是民办小学摇摆不定。令她犹豫的倒不是哪所小学名气大,而是哪所学校的家校互动更顺畅。何女士认为,小学阶段并不在乎掌握多少知识量,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学校是否能和家长有效沟通。
教育界人士认为,家校互动是否顺畅,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家委会的定位。据记者了解,上海大部分中小学、幼儿园都已成立家委会,有的已经成立近10年,有的还有专门的选举章程、义务责任等。但在一些学校,家委会地位很尴尬,甚至成为学校和家长间两边不讨好的“双面胶”。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博士生王帅,随机抽取了全市8个区10所小学,对一年级至五年级的家长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对于“学校有没有设立家长委员会”,59.7%的家长表示不清楚,表示没有的占8.7%;结果表明,无论学校是否设立家长委员会,这一机构至少在家长群体中并未受到普遍认识和了解。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中小学家校互动机制创新探索”课题组对608所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家长调查显示,在对家委会作用的认识方面,“家校携手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占了80%,而“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仅占一半。
记者就是否了解家委会也随机采访了一些家长,他们的反映是“听说过,但不知道都有哪些人,也从没和我们联系过”。张女士是沪上中心城区一小学二年级学生家长,她说,自己平时与老师沟通最多的就是孩子的学习问题,其他关于学校管理、家长参与相关活动等从未谈过。
“提意见不管用”家委会成摆设
一些家长质疑家委会成员构成。“家委会成员都是老师内定的,要么是高学历家长,还有就是官员家长,或是优秀学生家长。”家长李女士告诉记者,像自己喜欢提意见,孩子成绩又不好的,不可能被选上。
很多家长还觉得自己去监督学校有难度,怕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老师指派的家委会成员,我们都不认识,如何去反映问题呢?即使对学校的一些不合理规定有意见,也不想当面批评,这应该是家委会做的事”。
另一方面,一些家委会对学校午餐、作业等提出的意见,却在校长那儿屡屡碰壁。曾经在一所小学担任家委会委员的王女士,向学校提出能否推广个性化作业等,却被学校认为“管得太多”。不少学校表示,家委会成员由教师推荐,应该配合学校工作,而不是“挑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指出,目前中小学幼儿园中的家委会,大多只是“联谊会”,有的甚至只是摆设和工具,更像学校的附属品。家委会不是由全体家长选举产生,代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维护学生权益,而往往由校方指定家长委员,家委会的功能,主要为学校拓展资源,有时还代表校方来“说服”家长,接受一些并不合理的规定。如果在中小学幼儿园设立的家委会,还是目前这种性质,那么,其结果可能比不设立还糟糕。
用制度保障家委会的责权利
在浦东新区的上海实验学校东校,每天早晨,该校校长王玮航都会和一位家委会成员一起站在校门口,迎接每位学生。王校长说,该校家委会的组成不是校方说了算,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直选”制度。
记者从进才实验中学了解到,进才实验中学从2008年开始,实行家长直选家委会代表。该校盛老师介绍道:“大部分参与竞选的家长有较好的教育背景,有部分家长还曾在国外生活过多年,非常熟悉国外家委会管理。家长们通过主动申报和演讲,自己投票选举。”通过班级、年级、学校的“两推一直选”的方式,让家长们积极参与家委会的活动。
熊丙奇说,家委会能不能独立运行,对于发挥家委会的作用,至关重要。在美国的中小学,家委会有十分大的权力,不但可以参与学校管理,还可以罢免校长,甚至可以决定关闭学校。在欧美发达国家,家委会成员由全体家长投票选举产生,家委会独立运行,不受校方支配。家委会成员应由不同环境、身份的家长组成,这样才能代表更多家长的心声,更好地与学校对话。
嘉定区某校家委会主任唐惠兴认为,确保家委会的功能得以发挥的关键,是从制度层面保障各级家委会的责、权、利。(记者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