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教授在《试论人格》一文中指出:在哲学看来,真正的人是在生理因素基础上由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构成的完整的人,是在历史中行动的人,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在哲学意义上,人的规格,就是具备基本素质、能够从事现实的活动;人格,也就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资格。一个人只有作为社会活动主体,才具有人格;一个人只有具备了独立的人格,才能成为真正的主体。这就是哲学对于人格概念的理解。
林砺儒先生说过,“一个完整的人格,定必包含动物的、人类的、公民的、职业的四种资格。”
刘沪校长结合现实,提出北京师大附中的全人格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优秀的人格。理想人格又可以分解为:独立人格(自尊、自信、自爱、自省),博爱人格(爱心、同情、兴趣),共处人格(尊重、诚信、合作),勤学人格(乐学、勤学、善学、终身学习),勤劳人格(勤奋工作),勇敢人格(勇气、坚强),创新人格(探索、创造),乐观人格(胸怀宽广、幸福、自乐)。
全人格教育的思想更突出以人为本,突出对人的发展需要的满足;特别强调青少年在生长时期要得到充分的发展,不要急于考虑谋生或社会分工的需要,要突出解决学生的“成人”问题,使他们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刘沪校长在传承老校长教育思想的过程中,结合时代特点融入新的内涵,让教育回到了原点,纠正了“应试教育”带来的种种弊端。
刘沪校长所提倡的“全人格、高素质”的育人目标,是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完全一致的。“全人格”突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健康发展;“高素质”反映社会和个人对人的发展需求、标准与期望,通过教育把人的内在需求和社会的外在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内到外、从外到内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学校自主 教师自尊 学生自治
一次,刘沪校长去拜访老校友、原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文喆先生,一起回顾北京师大附中的办学传统。文院长根据自己在师大附中学习的经历,总结说:“‘教师自尊、学生自治’是北京师大附中的传统特色。”
文喆院长的一句话让刘沪校长茅塞顿开。他结合学校办学自主的历史,提出“学校自主、教师自尊、学生自治”是学校创新发展的基础与源泉。三个“自”体现了办学过程中三个层次的主体性。
其实,实现学校工作的“自动化”,一直是刘沪校长的一个理想。他说:“‘管理’工作努力的方向是‘少管’,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不管’。如果学校各个部门和师生员工都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尽心尽力、团结协作,那么就可以实现学校工作的‘自动化’,校长就可以把工作的重心放到更重要的学校发展问题上,放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上。”
然而,学校的实际情况并非那么简单。他刚接任校长时,学校氛围和工作状态并不是那么好。在对学校的客观实际充分调研之后,他提出了工作推进策略的十六字方针——“由表及里,自下而上,先易后难,急事先办”。
所谓“由表及里”,就是先把表面看得见的事情做好,比如像环境卫生、出勤与会议纪律等,要做到立竿见影,既然做就要做好,深层次的问题慢慢解决。“自下而上”主要是指先抓经济基础,然后再考虑上层建筑。“先易后难”,既是摸索经验的过程,也是一种建立自信心的策略。难题不是不解决,如果一时解决不了就先放一放,避其锋芒,先把容易的事、周边的事都“扫光”,这样也积蓄了解决难题的力量,排除小事的干扰,为解决更大的难题创造条件。“急事先办”指的是重要的急事不能等,必须当机立断地处理。并非难题都要等到时机成熟再解决,如果它急到必须及时解决时,就要集中精力优先把它解决好。
正是按照这十六字方针,北京师大附中的工作稳步推进,先后完成了首批北京市高中示范校的认定,解决了初中办学问题,实现了学校土地与办学规模的扩大,合并了和平门中学,争取到国家优质中学扩招扩建经费,校园设施得以全面更新。
在大规模的校园建设之后,学校的战略重点及时转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北京市自主排课实验校和自主会考实验校,保证了北京师大附中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在北京市保持领先的势头。
办学自主性强是大学附中的一个优势和特点,也是按照大学精神办附中的一个有利条件。长期在大学工作和生活经历,使得刘沪校长对大学氛围和大学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他看来,主要体现在对科学与真理的追求,对民主与自由的追求,以及重视人才,重视科研,办学与国际接轨,教学离不开科学发展的前沿。
与此同时,刘沪校长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各项制度,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施人文管理。他说:“制度管理解决的是学校工作的规范和机制,相当于‘自动化’的程序,把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写成‘白纸黑字’很重要。人文管理解决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问题,促进人的自觉和主动。在学校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广大教职工有自己的理想和幸福感,工作就会有动力,有干劲。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自动化”管理更重要的体现在领导班子和管理机构内部。刘沪校长用了几个“专业术语”给记者做了形象的说明。他说:“学校干部必须配备得力,分工明确,特别是要团结协作。通过工作计划和工作标准的制定,通过全校教育、教学、服务工作的不断磨合,使日常的工作不再依靠人盯人,而是能自动地按照‘程序’完成。校长只是通过抽查和信息反馈,了解和检查工作的落实,要充分地让副校长和主任们承担起他们应当担负的责任。校长主要做好管理者的管理,这样的‘自动化’让管理上了档次,是管理工作重点放到‘工作产品’的质量验收和‘新产品’的研发上,把精力放在学校创新与战略发展上。”
当然,刘沪校长是根本闲不住的,他在学校教育方向的掌控、更高工作标准的建立、教师培训和教职工队伍的激励与团结、新课改新要求的贯彻、学生课业负担的控制、学校财务制度的落实、尤其是校园秩序和安全的监控等等方面要要认真严格地管理起来。
“学校自主”也为“教师自尊”带来了条件和可能,而教育者的感受、热忱和责任心,在教育的过程中更是不可避免地通过社会心理机制传授给教育对象。北京师大附中校友、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常说,“我能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也是与中小学老师的教育分不开的!”在初三年级时,他听傅种孙老师的几何课,第一次得知什么是严谨的科学。
刘沪校长常说:“我们总是要求老师付出,但也要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被家人关心、宠爱的滋味。”
为了这个家,学校专门成立了由校长、书记、工会干部、教工团干部等组成的建家工作领导小组,为老师们的运动、饮食、生活、成长等各个方面提供方便、给予支持。“学校也是家”的理念成为北京师大附中全体教职工幸福工作的动力源泉,“教师自尊”也就成为了学校的品格。
在班级建设上,北京师大附中坚持“引领、关怀、启发、激励”的班主任工作理念和“近、小、实、亲”的工作原则,培育民主、开放、自主、创新的班级文化,营造自由宽松、师生平等、关系和谐的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个各种各样的特色活动,为“学生自治”提供了保障。
北师大附中的“学生自治”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和认知的特点,以及主体教育试验的理论,将自主体验式德育作为德育工作的取向,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北师大附中的德育工作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三项原则、四种方法、五条渠道和六种做法。具体地讲,以人格教育为核心,以价值观教育和道德践履教育为重点,坚持尊重学生、回归生活、知行统一的原则,采取民主化德育、针对性德育、实践性德育和欣赏型德育的方法,通过教书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强化行为管理的育人功能、在高质量的实践活动中育人、让学生自己的组织成为增长才干的学校、用北师大附中特有的文化资源陶冶和激励学生等五条渠道。
他们的“六种做法”指的是持续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持续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以校本德育资源为依托持续开展学校优良传统教育,持续开张生命伦理教育和模拟联合国活动,以军训远足为品牌持续开展高质量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创德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