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本报刊发了虹口区第四中心小学陈珏玉校长23年如一日、只想用一辈子办好一所学校的报道,引起广泛反响。中小学校长如何成长为教育家?校长怎么定心坚守?昨天在该校举行的公开展示活动上,记者进行了专题采访。
搞教育需要从一而终
不少中小学校长提出,一辈子扎根一所学校,是很多大教育家成长的普遍规律。但目前多数中小学校长很难做到“从一而终”,原因是教育主管部门经常要通过调换校长来实现办学转变,一旦在某一薄弱学校办出成效,又要被调到其他薄弱学校去“效力”。
“校长的成长期至少要10年,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可能尊重校长的办学自主权,稳定校长队伍,让校长定心办教育。”虹口区教育局党工委书记潘惠琴说。“搞教育要有长远眼光,不能折腾,要让校长安心办好一所学校。”
如果好校长都安心办一所学校,那优质教育资源如何辐射?虹口第四中心小学校长陈珏玉介绍,这些年,学校托管了崇明的一所小学,通过承办教育部中西部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上海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同样实现优质资源辐射。
关注课堂是治校之本
不少校长反映,每天要开很多会,分身乏术,用于课堂和教学的精力很少,谈何专业发展?
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建议,当下校长治校不缺理念,缺的是深入课堂发现问题,进而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常生龙举例说,很多学校评课标准达十几项,而且各门学科通用,“指标太细,老师负担重。比如语文作文与物理实验的上课方式不同,考评也应有差别。”但要开发更科学的指标来替代、引领老师专业成长,往往需要校长五年甚至十年的默默推动,在学生身上产生的成效,可能要等十年二十年后才能看到。鼓励校长专注课堂,当下的评价模式也需要改革。“轰轰烈烈三两年就出成果的改革,很多经不起历史的检验。要校长耐得住寂寞,教育评价机制首先要避免过于功利化的考评。”
育才树人是最大成就
“要办好教育,校长必须淡定坚守,甘于寂寞。如果能够用一辈子去当好一所学校的校长,必有其独特的快乐。”上海市小学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卞松泉,在打虎山路一小担任校长长达22年。他认为,这份治学之乐,支撑着很多教育家一辈子倾心于教育。
卞校长打了个比方:学校就像一个“成长加油站”——孩子天赋不同,相当于不同品牌的车;学校不同,提供的“油品”不同,孩子前行的动力不同,跑得远近也各不相同。“对于中小学教育来说,课程、课时都是规定动作;但校长还有很多自选动作,可以慢慢打磨自己的办学特色、实践办学理想。看着一届又一届的孩子成长成才,这种快乐无可替代。”上海市实验小学校长杨荣也表示,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能塑造人生,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这是做校长最大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