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心目中的大学教育应该是怎样的?
应当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培养更多的大师、大家为己任。在催生大批科研成果,培养博士、硕士,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同时,更要把创新人才、拔尖人才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大学最值得骄傲的指标应当是学生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能够在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创造出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推力的成果,特别是科技发明与创造发明的成果。
中学和大学在教育教学上应当怎样协同改革?
应当共同营造利于“专才”成长的浓厚氛围。在这方面,首先需要中学校长的坚守。中学教育是一道众口难调的菜,家长、学生、教师等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期待。校长要勇于坚守,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要在让尊重、关心、助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前提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创造条件让“专才”在中学获得良好的发展氛围,让他们在未来时代成为同龄人的领跑者,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开创者,成为他们所投身的工作、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其次是需要大学为“专才”的招录打开绿色通道。当年的茅盾数学成绩相当不理想,但是照样可以进北大并且成为北大引以为豪的校友,就是因为当年的北大为他提供了可以避开数学这个“短腿”的招考形式。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大胆创新,进一步扩大自主招生的面,进一步革新自主招生的录取形式,为考分未必高、但在某些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孩子打开绿色通道,进而为大家、大师的产生提供成长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