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升学或者升入更好的大学。这恐怕是大部分高中校长和教师的感性答案。如果高中教育的目标只有升学一条路,那么就会让学生在无形中失去更多成长的可能。然而,高中教育不仅是一座桥梁,更是一个人从未成年向成年转折的关键阶段。这就给当前的普通高中办学和教育提出了一个新课题。
当前普通高中教育存在着“千校一面”、缺乏特色的现象,不同的高中在办学理念、培养模式、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同质化、趋同化的倾向,既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要求,又难以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坚持特色发展。鼓励学校根据高中教育性质任务、学生发展要求与教学现状,形成自身文化和教学特色。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精神的能力。”
面向未来对创新性人才的新要求,“知识学习”要向“实践应用学习”和“能力发展”突破,课程设置要从“教会知识”发展为“创新思维”。所以办学特色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对自身传统历史的继承发扬和改革创新基础上形成的,特色的打造不是一个简单的闪光点,而是全方位、全员、全程的文化渗透。
普通高中特色培育还离不开高校的引领,一是因为高校课程从高中的基础知识教学转变为专业知识学习,创新教育是当今高校对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任务,所以高中的创新思维的培养要主动与高校对接;二是因为特色课程设置要关注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所以要力求呈现多样化、系列化,因为这个原因,就使得中学教师的能力和水平足不上学生发展的要求,需要高校选派高校的教师到高中开设讲座、指导实验;三是有了课程就得有教材,中学教师课程理论、课程意识和开发教材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所以要依托高校进行课程设置研究、教材开发研究和教师专业知识培训。
总之,普通高中一定要和 高校“牵手”,取得高校的支持与全方位的援助,学校特色才能具有更加亮丽的特色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