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理想的大学教育
1、“美”的熏陶
校园的整体布局必须协调,自然,保留有足够多的古朴建筑和宽敞的绿地空间,有湖光山色,有以杰出校友命名的条条甬路,学术大师的雕像和成就随处可见,让身处其中的学子随时都能受到良好的熏陶,达到环境育人的效果。
2、“新”的课程
课程既要传承经典,也要辞旧迎新,传承经典是要保证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和扎实,辞旧迎新指的是要削减那些早已过时,不受学生欢迎,没有价值的课程,多挖掘一些贴近当前实际,科学前沿领域的课程。允许学生对开设课程发表意见,允许学生跨专业选课,允许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在自己钻研的相关领域开设专题讲座甚至课程。
3、“师”的传道
大师云集的大学才是好大学,大师在大学中不应该只是摆设,不应该只专注科研,而应该鼓励更多的大师开设基础性和专题性课程,让学子在本科阶段就有接触大师的机会,感受大师的学术和人品。名师出高徒,只有更多的大师站在讲台才能造就出大师中的大师。
4、“人”的教育
大学的教育需要重视“课程”,但更重要的任务是“育人”,培养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大学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教育必须是积极的和正确的,校园内安排的任何一项学生活动都要有教育意义。
二、 中学和大学的衔接与改革
1、“专才”的绿色通道
现在的招生制度改革虽然很热烈,但还是极少给专才和怪才创造绿色通道,无数有特殊才能的学生由于其它学科的平庸无法进入理想的大学,1929年钱钟书以数学15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华罗庚没有经历高中的教育却由于数学方面的天赋进入清华大学任教。这样的事例在当前几乎没有了可能。如果大学的“自主招生”在有效的监管下能真正“自主”,中学才能真正抛弃应试教育,实现因材施教。
2、“科学”的启蒙培养
中学阶段的教育就应该是因材施教,特长培养。而大学丰富的资源完全可以延伸到中学,对中学生的科学品质进行有目的的引领和培养,如:开展学术大师进校园作科普讲座提升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在中学组织学生成立科技兴趣小组,开设科学课程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组织科学论文评选促进学生对科技前沿领域的关注。
3、“高考”的根本变革
现在的高考制度是一考定终身,因此当前高中阶段教育培养出的几乎是相同的产品。由于学生学习功利性很强,造成学生缺乏个性、特点、创造力和探究精神。能否改变高考选拔方式?各学科都实现考级,一年可以申请多次次考试,取历次考试的最好成绩。学生只要各学科达到相应级别就具备申请各级高校的资格。让升入理想大学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特殊才能和社会活动。当然,申请过程需要国家的有效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