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中学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中学生的能力、兴趣各不相同,但是评价的标准只有高考成绩。在这样的环境下所谓的素质教育只能是形式主义。而学校为了有效地应对高考,自然就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类,分出实验班、快班、慢班等,实际上是对学生的一种歧视,大量的题海战术也对学生的生理、心理造成伤害。即使考上大学后也往往出现厌学情绪,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更谈不上具备质疑、探索的能力。相反,有些在中学成绩一般的学生走上社会后却表现出更强的自我学习和应变能力。
中学教育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习惯,首要的任务是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健全的人格、强烈的求知欲和一定实践能力的人。在具体培养上可以借鉴西方的教育经验铺设不同的人才培养途径,通过对学生的各项能力测试对学生进行分流,在学分制的基础上让每个学生学习自己喜欢或者擅长的课程,并由此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
进入研究型大学的学生一般是比较优秀的,但心理素质和自制力并未完全成熟,能否成才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类大学教育面临的问题是教师在教学上投入不足,师生互动少,在就业率指标的压力下无法对学生实施严格的考核、淘汰机制。本科教育可以参考研究生培养方式,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指定学术导师,双方定期交流,让教师能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研究状态,分析其中的问题,帮助制定解决的方案,让学生在个性化发展方面有更加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