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来了一位外教上我们的英美文学批评写作课,第一节课上,她问起一位同学“你喜欢文学吗?”那位同学略显无奈的答道“我不喜欢,而且读不进去。”“那你为什么选英美文学专业呢?”“我以为只是学英语这个技能,就是翻译用到的那些。” 在场的大部分同学表示以前没想到在英语系要用各种如解构主义,后殖民,女权等理论分析文学作品,而这种“被欺骗感”加上高年级对学术研究能力的要求,使得他们在阅读材料,课堂讨论,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感到非常痛苦和无奈。而这个时候,想转到别的专业方向则为时已晚。
与其说这是英美文学课专业设置的问题,还不如说这是选专业时对专业不了解的后果。因为同样有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选修这门课,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如何能帮助学生对4年专业所学有个最基本的了解?如何让大学老师教到想学这个专业的学生,让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后能如愿学到想学的知识?如何消除大学与中学教育的割裂状态?这个问题迫切需要回答,而我在台湾的经历给了我重要的启发。
去年我在新竹清华大学交换时,看到了时报出版的 《朱敬一讲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的源起背景》,作为台湾中研院院士,学贯中西的朱敬一教授从经济学原理出发,兼顾各种当代学理,针对很多社会问题提出了的见解。我后来才知道他作为台大教授,自2007年开始连续三年分别至台湾北、中、南的高中上一学期的社会科学课,是第一位走进高中校园,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刚从国中毕业的学子走入人文与社会科学世界的学者。而这本书正是他将历次系统化的演讲集成的书。我还看了同一系列的《法政经社的核心内容》,觉得获益匪浅,相信高中生们在听讲座和提问的过程中一定能更加体会到社会科学的学术魅力。在书中他提到,很多中学生告诉他,通过这样的讲座他们第一次对大学的专业有了初步的了解,甚至改变了自己人生的目标和方向。无独有偶,我在新竹清华大学经济管理所认识的黄春兴教授也曾经给高中生做过报告,讲关于经济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的例子相信还有很多。
我相信让学者走近中学生,不仅会帮助他们选择大学的专业,更将开启他们未来求学的一扇窗,让他们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