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起,由文化部、教育部等八部委推出的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正式启动。一旦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家长可实名举报并叫停其游戏账号。不过,记者这两天在采访中发现,针对这些看似严格的监管措施,不少孩子早已想出了种种应对之策,目前看起来似乎还挺有效,这不免让人产生了“监管成浮云”的担忧。
对策应对政策,监管会否成浮云
记者昨日登录《征途》、《传奇》等多家网游网站,发现“家长监护工程”专题已被放在了醒目位置。点击进入后,申请流程和相关资料一应俱全。而与此同时,不少酷爱网络游戏的学生似乎早就想出了应对的办法。不少玩网游的学生透露,自己同一个游戏的账号几乎都在2个及以上,不担心家长“封杀”他们。
在南京某重点高中就读的高二学生马边扬已有几年网游经验。“我是未雨绸缪啊,呵呵!”小马告诉记者,“之前玩游戏,我就习惯多注册几个账号,因为这样升级比较快,大号、小号之间可以互转。现在既然家长要监护,我随便给老妈一个小号就行,不碍事。”
南京24中初一学生肖力(化名)每天花三四个小时玩网络游戏,这大大超出了父母为他规定的一个小时的上限。“要是父母举报你怎么办?”记者问他。“没事,我已经从淘宝上买了几个账号,这都是用别人身份证注册的,父母查不到我到底在玩哪个,他们也就没法举报了。”南京一所外校的初二男生朱涛更是得意地介绍了一个经验,“我决定以后只登录游戏的英语界面,这样他们看不懂,也就没法管我了。”
知易行难,家长还得先“补课”
“我连孩子在玩什么网游都不知道,怎么举报?”孩子在中华中学就读的李女士就对记者说,“每次看到的游戏都不一样,一会儿在打架,一会儿又在打球,根本不知道他在玩什么,怎么去‘监护’呢?”
加入到“网游家长监护工程”,对许多家长来说还真是个技术活。因为,家长在举报前需要了解孩子当下在玩什么游戏,登录游戏的时段及时长、游戏角色级别、账号、角色名等相关资料。一份调查报告显示,46.4%的未成年网游用户的父母对网游并不了解,短时间内要让他们知道如何举报,的确不容易。不过,孩子在梅园中学上高二的杨先生就说,虽然自己也觉得登记有些繁琐,但想到这能让孩子不再沉迷网游,再麻烦也没事。
对于家长的烦恼,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徐琴认为,“其实,这从某一方面也说明了父母对孩子的不了解。连孩子在玩什么都不知道,称职吗?”有鉴于此,“家长监护工程”在流程中设计了“回访监护人”和“与监护人协商处理方式”两个重要环节,不但能帮助家长增加对网游的了解,还能增进他们和孩子的沟通。监护工程试运行期间,“完美时空”网游公司一年来收到的家长咨询有1023件,但最终封号的只有4件。对此,公司工作人员解释说,“永久封禁并不是最妥善的解决方式,我们的客服人员很大一部分精力都用于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寻找最合理的解决方式。”通过沟通,很多“网游烦恼”也迎刃而解了。
要严格监管,更要真情沟通
沟通,不但可避免生硬的封杀与叫停,还能有效消除两代人之间的隔阂。这一点,或许是不少家长在“封杀”前没有想到的。
“玩游戏是人类的天性。每个人小时候都喜欢玩游戏,难免痴迷。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年的玩石子变成了现在的高科技网游。”知名社会学者王少磊对记者说,“对游戏要有平常心,不要太过紧张。其实,家长与其一味地责怪孩子、封杀网游,不如扪心自问,是不是我们陪孩子的时间太少了?”
的确,从此前“家长监护工程”在部分城市试运行的反馈来看,一味地封杀,并不能让孩子摆脱网瘾,反而会让父母站到孩子的对立面。其后果,就是“逼”着孩子去找对策。现实中,反倒是一些放下身段、以平等姿态和孩子沟通的父母,不但带着孩子走出网游,和孩子的关系也更融洽了。王少磊的女儿今年9岁,在“和网游抢孩子”这场仗上,他赢得很漂亮。“她也喜欢玩游戏,但我们没有一味禁止,而是一有空就带她去郊游、野炊、农家乐、钓鱼,换着花样让孩子玩。上个周末,我们朋友几家人一起去了扬州,几个孩子在大自然中玩得特别开心,早就忘了什么升级打怪了。”
在著名网瘾治疗专家陶宏开教授看来,未成年人沉迷网游不仅仅是家庭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治标更要治本,如果政府直接把有害的网络游戏消灭了,还需要家长监管吗?何况,家长更多的责任是引导和教育孩子,而不是监管。”陶教授告诉记者,到2009年底,全国网瘾青少年已达2400万,1800万青少年有网瘾倾向。不过,网瘾不是孩子的错。要想治本,政府部门必须在源头加强监管,清理那些制造、贩卖有害网络游戏的企业。不把污染源拿掉,网络环境不可能净化。